来源:这周 readwise 的邮件列表 https://www.scotthyoung.com/blog/2025/10/06/102-lessons-from-102-books/


🧠 总体主题

持续运动、规律睡眠与稳定习惯,是健康、情绪与思考力的核心。

饮食与效率的“速成法”往往失败,真正有效的改变来自可持续的日常实践

阅读与学习具备复利效应——读得越多,理解越快,记得越牢,提升越大。


🏋️ On Fitness |健康与运动

  • 规律运动几乎是仅次于戒烟的长寿因素,可将早亡风险降低 40%。
  • 人类从未进化出“想运动”的本能,因此必须刻意行动
  • 有氧让你活得更久,力量训练防止虚弱与骨质流失。
  • 伸展不能防止受伤,但能提升活动度。
  • 跑步不会毁膝盖,反而强化骨骼与肌腱;赤足或轻鞋能降低受伤率。
  • 运动优于“脑力游戏”,能显著提升认知与情绪,是抑郁症的一线疗法。

⚙️ On Productivity |生产力与幸福

  • 幸福先于生产力。进步感是工作满意的最大来源,却常被管理者忽视。
  • 清单能救命——医疗试验中将感染率从 4% 降至 0%。
  • 区分 Lead 和 Lag 指标:前者可控、后者可测。
  • 人在工作中更易进入心流,而非休闲时。
  • 能量比时间更稀缺,管理能量才是真正的效率。
  • 拖延多源于冲动控制力低,而非完美主义。

💰 On Money |理财与财富

  • 个人或基金几乎无法长期跑赢市场,低费率指数基金最优解。
  • 无法择时市场,“买入并持有”胜过频繁交易。
  • 年轻储蓄的复利远胜高收益。
  • 人寿保险选“定期”,非“终身”。
  • 理财顾问应按小时计费,否则长期成本惊人。
  • 巴菲特的财富主要来自时间,而非天赋。

🍎 On Food |饮食与营养

  • 指南几十年未变:多蔬果全谷、少糖盐红肉。
  • 饱和脂肪确实提高 LDL 并诱发动脉硬化。
  • 体重上升完全可由摄入热量增加解释。
  • 所有饮食法有效的本质都在于热量赤字 + 可持续
  • 大多数节食者会反弹,成功者往往是终身改变饮食习惯的人。
  • 素食可行,但需补 B12、铁、锌 与 Omega-3 (DHA/EPA)。

📚 On Reading |阅读与学习

  • 阅读利用了人类识别形状与面孔的神经回路。
  • 速读无效,人眼与大脑有 ≈ 500 词/分钟 的物理极限。
  • 想读得更快,唯一方法是多读。知识背景越丰富,理解与记忆越深。
  • 语音教学(phonics)仍是儿童识字的最佳方法。

🤝 On Outreach |社交与孤独

  • 孤独的健康风险堪比吸烟。
  • 社区衰退削弱了信任与民主。
  • 建立朋友关系需 60 小时以上。
  • 不同场景与深度提问可加速亲密感。
  • 我们低估了“友善”的力量;与陌生人交谈往往比独处更愉快。
  • 弱连接同样重要,它们维系社会资本并带来机会。

😴 On Sleep |睡眠与认知

  • 睡眠清理脑部代谢物、巩固记忆、强化免疫、重塑突触。
  • 缺觉 24 小时 ≈ 醉酒状态;且人会误判自己的衰退程度
  • 长期夜班已被列为可能致癌因素。
  • 失眠者往往并非真正睡眠不足,CBT-I 行为疗法最有效。
  • 日间缺乏阳光同样破坏生理节律。
  • 梦的功能仍未知,可能用于强化负面记忆。

💭 On Reflection |自我反思

  • 我们的视觉与思考都狭隘而片面。
  • 精神分析属伪科学;现代 CBT 聚焦信念与行为。
  • 每日问自己“今天有哪些做得好?”能显著提升幸福感。
  • 冥想确实能改变大脑,但需极长时间累积。

❤️ On Connection |亲密关系

  • 婚姻总体提升幸福感。
  • 稳定关系取决于人格——高宜人性、低神经质
  • 观察争吵模式可 > 91% 预测分手。
  • 宣泄愤怒会放大怒气,冷静沟通更有效。
  • 性别差异远小于想象,唯独性态度差距显著。

🎯 On Focus |专注与注意力

  • ADHD 高度遗传,与教养无关;药物确实有效。
  • 多任务是错觉,本质是快速切换。
  • 平均每 3 分钟被打断一次,其中一半自我造成。
  • 手机在旁即降低认知表现与交流质量。
  • 过度工作是临终最常见的遗憾之一。

🗂 On Organization |整理与物品

  • 按类别而非空间整理,更高效。
  • 优先丢弃,再考虑收纳。
  • “禀赋效应”让我们高估已拥有的物品。
  • 囤积兼具快感与焦虑成分。

🌍 On Service |利他与行动

  • 向最有效慈善捐 $3,500–$5,000 即可拯救一条生命。
  • 慈善差距可达 100 倍;很多“好主意”反而有害。
  • 西方人平均仅捐 < 2% 收入,且多流向低效领域。
  • “道德消费”常无效,理性利他 + 直接捐赠更有意义。
  • 集中志愿行动(整天服务)比每日碎片式更能带来幸福感。
  • 同情心需与理性并行,感性 + 理性 > 盲目共情

✴️ 结语

长期主义的三重奏:身体的纪律、思维的反思、行动的持续。

真正改变生活的,不是技巧的数量,而是你能否让它们——

在日常中复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