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的引力:从熵增定律解码人类的“躺平”本能
温暖的睡床,或冷酷的星空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却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躺平”。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工具去认知世界,却又常常选择沉溺于短暂的麻痹与抚慰。这究竟是时代的疲惫,还是一种根植于生命底层的古老召唤?
这篇深刻的分析,就为这个普遍的困惑提供了一个冷峻得近乎物理学定律的解释。它没有停留在心理或社会学的表层,而是直抵问题的原点,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公式:“原始舒适区 = 0 认知”。它将我们内心最深的舒适渴望,定义为一种回归“零认知”状态的引力——那是生命在宇宙熵增背景下,为了节约能量而形成的终极诱惑,如同胎儿在子宫中的恒温睡梦。
一旦接受了这个前提,许多令人费解的人类行为便豁然开朗。成长为何总是伴随着阵痛?创新为何总是属于少数人?因为作者一语道破天机,一切进步的本质,都是一场用‘痛苦’换取‘认知’的交易。这并非一句文艺的感叹,而是一个冰冷的生存算法。
在这套独特的逻辑框架里,那些我们避之不及的负面情绪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痛苦、焦虑、恐惧、迷茫,不再是需要消除的程序错误,它们在生物学上的真正作用是“高亮警报”,是在清晰地告诉你:你当前的认知模型与现实世界产生了失配。于是,痛苦成了认知升级的唯一燃料,我们是选择忍受这火焰的灼烧,淬炼出更精确的世界地图,还是退回到那个无知无觉的“社会子宫”里,就成了个体与文明活力的试金石。
读毕全文,你会发现,作者最终将我们每一个人都带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永恒分岔路口:是选择回归那个温暖、黑暗、无需思考的‘0 认知’子宫,还是选择走向那个充满不确定性、需要不断燃烧能量去认知的、冷酷但真实的世界?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翻开此文,或许就是你用行动做出选择的第一步。
品味的养成
原文:https://emilkowal.ski/ui/developing-taste 品味的养成当第一辆汽车问世时,消费者并不关心它的颜色或外形,因为它的竞争对手是马。¹ 但如今,汽车已经变得同质化,品质和细节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软件行业也是如此。仅仅交付一个能用的产品已经远远不够,因为人人都能做到,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能用不再是差异化的优势,因为人们本来就期望它能用。真正让一个产品脱颖而出的是品牌、设计、直观易用性以及整体体验。品味才是关键。 在一个稀缺的世界里,我们珍视工具。在一个富足的世界里,我们珍视品味。——Anu Atluru, 《品味正在吞噬硅谷》 但什么是好品味?人们常常将其误解为个人偏好,但它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训练有素的直觉,一种能够超越显而易见之物、识别出那些能让事物升华的特质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设计会让人感觉浑然天成。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你该如何训练这种直觉? 让自己被杰出的作品包围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你就应该多看伟大的设计。如果你是一名作家,你就应该多读伟大的书籍。让自己接触杰出的作品,这样你才能学会“伟大”看起来和感觉起来是什么...
用Gemini Deep Research 翻译 PDF:实测贝佐斯《Invent and Wander》
最近比较忙,能拿得出手的就这一点:发现了个新的翻译小技巧,忍不住想分享下。 原 Post:https://x.com/dotey/status/1963416545574486413 前几天刷 X 的时候看到宝玉老师在用 Gemini Deep Research 翻译 PDF,我也跟着试了下。 随手拿来实验的就是贝佐斯的《Invent and Wander》,没想到效果还挺不错。 使用 Gemini Deep Research 功能 Prompt: text1请全文翻译上传的 PDF 文档,不需要联网检索,只要完整翻译,输出为 Markdown 格式 Tip:「不需要联网检索」这句很关键,能有效避免模型自由发挥,让它忠实于原文。 出来的版本一眼看上去就很流畅,基本能直接读。 这次体验的 alpha moment 在于,它解决了以往机器翻译最大的痛点:上下文的丢失。 过去我们分段翻译,AI 像个只有七秒记忆的“句子翻译器”。而现在,得益于背后 Gemini 强大的长文本能力,它变成了一个能“读”完一整本书的“文档理解者”。 这种从“碎片化处理”到“全局化理解”的跃迁,才...
Clash 通用教程:如何为Claude 设置专属代理节点
本教程以 ClashX Pro 为例,但核心 yaml 配置逻辑与规则适用于所有支持 Clash Premium 内核的客户端(如 Clash for Windows, Clash Verge 等),仅菜单操作路径可能略有不同。 目的把 Claude(anthropic/claude.ai 相关)流量强制走你的自建节点,同时保留原有订阅的其他分流逻辑。 先掌握 3 个核心概念 proxies:单个节点(原材料)。 proxy-groups:策略组(加工厂),决定“这类流量最终走哪个节点/组”。常见类型:select(手选)、url-test、fallback、load-balance。 rules:路由规则(地图)。规则自上而下匹配;先命中先生效。 決定走向的是 rules 的顺序;proxies / proxy-groups 只要配置对,顺序不影响整体匹配(组内顺序仅影响默认项/显示顺序,或 fallback 优先级)。 ClashX Pro 教程(建议) 本教程假设你已从原有订阅托管复制出一份本地文件进行修改(避免...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软件重构”——冷酷版
1. 本质不是技术,而是权力在国内公司,所谓的软件重构,几乎没有技术主导的可能。 它的逻辑是:权力斗争先行,技术只是外衣。 谁能定义架构,不在于技术深度,而在于谁能说了算。 平台工具(CI/CD、PaaS、中间件)不是工程师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权力集团分食的产物。 2. 唯一能成的场景:空降 + 清洗如果要真动,通常只有一种路径: 大老板觉得旧系统拖累 → 招来一个懂技术的负责人; 负责人带自己人,组建新体系; 在“构建新平台”的过程中,顺便清洗老油条,夺取话语权。 这不是重构,是夺权 + 替换。 3. 为什么革新靠内部几乎不可能原因很简单: 小九九太多:每个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会轻易交出去。 饭碗绑定:旧系统就是岗位,谁会主动推翻? 学习成本高:大部分人不想也不敢理解新体系,维持现状才是理性选择。 所以所谓“内部革新”,其实只是旧系统上再搭一坨新系统,永远不触及根本。 4. 国内大厂的“重构方式”冷酷点说: 最优方式:砍掉旧的,引入新的团队/新平台。 常见现实:旧的继续苟着,新旧并存,直到旧的被自然淘汰。 这就是国内大厂的效率逻辑...
编程agent 的元游戏|The Coding Agent Metagame 译介
claude code 让写代码变得上瘾,像是一个元游戏。
如何完全卸载深信服aTrust
macOS 下彻底卸载 aTrust:审计 → 隔离 → 移除 → 验证(含一键脚本) 目标:在 macOS 上把 aTrust(Sangfor/深信服零信任客户端)完全清理,并且全程 可回滚、可复核、最小破坏。文末附两段可直接使用的脚本:audit-atrust.sh(只读审计)与 purge-atrust-safe.sh(带隔离区、支持预演的安全卸载)。 为什么常规卸载不干净?aTrust 通常不仅有 /Applications 下的 App,还会下发: launchd 自启动(/Library/LaunchDaemons、/Library/LaunchAgents) 提权 Helper(/Library/PrivilegedHelperTools) 程序/数据库/日志(/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Library/...) (可能存在的)系统/网络扩展、网络过滤器、证书、安装收据、描述文件等 因此仅“拖进废纸篓”无法清理干净,甚至可能被残留服务拉起再生。 安全策略(强烈...
Reflections on OpenAI|对 OpenAI 的反思 译介|Part Ⅱ
由于原文太长,所以这次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原文翻译,第二部分是我的介绍和评论。 原文链接:https://calv.info/openai-reflections原文发表于 2025-07-15,作者网站 calv.info我的翻译链接:https://deusyu.app/posts/openai-reflections-1/ 介绍与评论Calvin French-Owen 是 Segment 的联合创始人兼 CTO,在 MIT 读书时就开始创业。 Segment 是一家 客户数据平台(Customer Data Platform, CDP),帮助企业收集、整合并路由用户数据。公司创立于 2011 年,并于 2020 年被 Twilio 以 32 亿美元收购。 换句话说,Calvin 在加入 OpenAI 之前就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他选择再度出发,不是为了“下一桶金”,而是为了参与一场更大的事业——见证并推动 AGI 的到来。 他的这篇《Reflections on OpenAI》,不是一个旁观者的议论,而是一位经历过 从 0 到 1、从 1 到 100 的创业者和...
Burnout 在最后一公里
1. 正常情况从技术根本出发,软件交付其实就三个层: 环境(infrastructure / runtime) 应用程序(app / service) 实现逻辑(业务逻辑代码) 如果站在一个普通 dev 的角度,假设只有 CLI 工具和一份配置文件,那么只要一条命令: kubectl apply / docker run / terraform apply,基本上就能跑起来。 这就是所谓的“理想世界”。 2. 复杂现实难点并不是“写完能跑”,而是代码到落地之间那最后的一英里: 代码仓库碎片化:一个系统动辄几十上百 repo,每个 repo 各有一套 build / release 逻辑。 分包与依赖管理混乱:版本、依赖、子模块经常不一致,光追踪兼容性就能耗掉大量时间。 命令层层包装:明明一个 CLI 就能解决的事情,却被封装成脚本、脚本再套脚本,还要走内部工具链,节点众多、职责模糊。 结果就是: 你按照基本技术栈,其实已经开发完毕。 但由于组织性混乱,你要花的时间常常是开发本身的几倍。 3. 结论与洞察这其实是工程...
你没法靠装来打动人
在万人空巷的球赛中, 在天桥下的破音麦克风, 在比伯唱出 Hold On 那一刻的喘息里—— 世界不是在听技巧, 它在等待 心脏的回音。 你没法靠装来打动人, 就像你无法假装热爱, 无法预演痛苦, 也无法造出一个能让灵魂起鸡皮疙瘩的旋律。 越大的体量,越不容伪装。 装腔的终点是流程, 流程的尽头是体制的自我繁殖, 而人类只在破格式时,才落泪。 所以他们信波西米亚, 信《我推的孩子》里那句“谎言是最棒的爱”, 也信你、我、我们这些 愿意真诚地失败一百次的人。 因为在这个万物加滤镜的时代, 真诚,是唯一没办法复制的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