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的售卖
为什么人类需要如此多样化的售卖方式?
我们遇到过很多售卖,比如生活消费品、网站会员、图书、课程、学费,还有一些区块链资产、云服务 API、AI tokens……看似纷繁复杂、日新月异,但如果我们稍作停顿,尝试回到根本,洞察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人类社会需要如此多样化的售卖方式?
经济学家薛兆丰老师有一句精炼的总结:“人类面临着四个永恒的根本约束: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
- 东西不够,意味着资源天然稀缺,这驱使我们必须进行交易、交换;
- 生命有限,使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极为珍贵,我们要做出选择,评估每个行为的边际效用;
- 互相依赖,强调了分工与协作的重要性,人类社会从来不是单打独斗;
- 需要协调,则提醒我们,每一次交换与合作都要付出成本,因此我们不断思考如何降低交易成本。
正是这四个永恒的约束,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所有商业模式。
进一步拆解这些约束,我们会发现它们对应着几个简单而深刻的经济学原理。这些原理如此基础,以至于无论外表多么新颖复杂的商业模式,向下拆分到原子层面,都逃不开这几个原理的组合。这些原子特性就是:
- 主观效用与边际价值:每个人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观感受,决定了价格的上限。
- 产权与稀缺:商品或服务必须明确归属、稀缺有限,交易才会发生。
- 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担:交易双方总有人需要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而承担风险者也会相应地获得经济补偿。
- 交易成本的最小化:任何商业模式的终极目标之一都是降低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成本,包括搜寻、谈判、履约等等。
用一句简单的公式表达:
价值(效用)× 产权(稀缺)÷ 交易成本 ± 风险贴水 = 可接受的价格/商业模式
接下来,让我们逐一深入这些看似普通却深刻的原子特性,探讨它们如何组合出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商业世界……
商业模式的四个原子特性
效用——价值的源泉与上限
我们买一瓶饮料、订阅一个视频网站会员,或购买一门课程,实际上都在购买一种 效用——满足自身主观需求的能力或程度。这种效用具有边际递减的特性:每多消费一个单位,提供给我们的额外满足感会逐渐递减。
- 举例:
- 一次性买断的房子 vs 按月订阅的 Netflix
- 按次收费的健身课 vs 包年的健身房会员
- 洞察:
- 商业模式的本质之一:如何精准地衡量与捕获用户主观效用的上限。
产权与稀缺——交易成立的前提条件
任何交易的前提,是商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稀缺性,且存在清晰的产权界定。人们之所以愿意花钱买,是因为资源有限且能够明确地归属某方。
- 举例:
- 云服务器租赁 vs 汽车租赁 vs 软件买断许可
- NFT 数字资产:通过区块链定义产权的归属与稀缺性
- 洞察:
- 商业模式本质之二:如何定义和分配产权,决定了交易的具体形式和长期可持续性。
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担——谁来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性?
商品或服务交付的未来越不确定,谁承担了这种不确定性,谁就理应获得经济上的补偿。
- 举例:
- 众筹模式(Kickstarter):消费者提前支付,承担了供应端可能无法交付的风险。
- 广告模式(Google 搜索):用户免费使用,广告主承担了营销效果的不确定性风险。
- 洞察:
- 商业模式本质之三:风险的转嫁与补偿机制,是每种商业模式中不可绕过的“暗礁”。
交易成本最小化——商业模式的终极目标之一
无论何种商业模式,它的存在都试图降低搜寻信息、达成协议、履行合同等各类交易成本,以实现更快速、更顺畅的交换过程。
- 举例:
- 电商平台(淘宝)降低了买卖双方搜寻谈判成本
- 云计算 API 服务(AWS、Stripe)降低了企业的技术与开发成本
- 会员制(Costco)通过预付费模式,降低了每次交易的边际决策成本
- 洞察:
- 商业模式本质之四:交易成本的不断降低,构成了商业模式迭代创新的关键推动力。
整合公式与商业模式创新性自检
公式
将上述四个原子特性进行整合,可以得到一个简单却深刻的公式:
价值(效用)× 产权(稀缺)÷ 交易成本 ± 风险贴水 = 可接受的价格/商业模式
世界上所有售卖的形式,都可以用以上公式展开。如果我们进一步把这个公式拉开来看,就会发现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所有商业模式,都不过是这几个变量的不同组合而已。
下面我列举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典型商业模式,并在后面用原子特性对应的视角进行拆解:
# | 模式母系 | 价值(效用)U→P | 产权与稀缺分配方式 | 风险贴水(R, π) | 交易成本(摩擦 C, M) | 常见变体/典型例子 |
---|---|---|---|---|---|---|
1 | 一次性售卖 | 单次效用定价(一次买断) | 买家获得完全产权,稀缺体现为实物所有权 | 买家承担资产折旧风险 | 一次性交付(线下门店、电商物流) | 超市买牛奶、汽车 4S 店 |
2 | 租赁 / 订阅 | 持续效用流定价(使用权) | 买家仅获使用权,产权归卖家,稀缺为使用权 | 卖家承担资产闲置风险,定价内含风险贴水 | 自动续费、标准化服务线上履约降低成本 | Netflix、AWS 云主机按小时计费、WeWork 工位 |
3 | 硬件+耗材(刀片) | 效用拆分为「本体 + 重复消耗」 | 本体产权转移买家,耗材产权持续向买家出售 | 用户分期承担需求不确定性风险 | 生态锁定降低用户搜寻与决策成本 | 剃须刀+刀片、游戏机+游戏卡带、胶囊咖啡机 |
4 | IP 许可/授权 | 效用为「使用权」定价 | 买家获得有限许可使用权,产权仍属于卖家 | 买家面临侵权或授权到期风险 | 标准化合同降低谈判与履约成本 | Windows OEM 授权、迪士尼角色联名合作 |
5 | 广告/流量倒卖 | 用户免费,广告主付费 | 流量产权归平台,稀缺体现为用户注意力、广告位 | 广告主承担转化成效不确定性风险 | 平台聚合流量,规模化降低广告投放成本 | Google 搜索、抖音信息流、公交站灯箱广告 |
6 | 佣金/撮合平台 | 提供交易担保和撮合服务 | 平台不持货,仅提供交易撮合服务与信用背书 | 买卖双方互担履约风险 | 平台撮合模式降低搜寻和匹配成本 | 淘宝、Airbnb、App Store、VC 基金抽成 |
7 | 增值/专业服务 | 专业知识或人力支持的效用 | 专业知识产权属于卖家,买家购买的是服务时间/成果交付 | 卖家按工时或项目定价控制风险上限 | 高客单价容忍较高的谈判和交付成本 | SAP 咨询服务、麦肯锡咨询、DevOps 驻场服务 |
8 | 捆绑/交叉补贴 | 多种效用捆绑,A 利润补贴 B 成本 | 产权分别界定(如手机产权归用户,套餐服务产权归运营商) | 卖家承担不同服务之间的错配风险 | 统一结算降低单项服务交易摩擦成本 | 电信套餐(话音+流量)、银行免费信用卡 → 理财 |
9 | 会员俱乐部/社群 | 门票效用(身份认同+折扣特权) | 卖家控制会员资格,买家付费获得稀缺会员身份 | 用户预付会员费,提前锁定未来消费风险 | 规模化采购、统一管理降低履约成本 | Costco 会员超市、B 站大会员、Amex 黑金卡 |
10 | 众筹/预售/期货 | 效用提前变现(未来交付) | 用户付费但交付前产权不确定,稀缺体现为未来的交付能力 | 买家承担交付延迟或交付失败的风险 | 众包方式提前验证需求,降低库存和资金成本 | Kickstarter 众筹、波尔多期酒、期货合约 |
如何评估一个商业模式是否真正创新?
当你听到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或想法时,可以使用以下快速自检的问题:
- 它是否重新定义或重新分配了产权或风险?
- 它是否利用技术或创新手段大幅降低了某种交易成本?
- 它是否成功地将原本难以定价的隐性效用转化为明确可量化的数字?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答案都为“否”,那么很可能只是旧瓶装新酒;而只要任意一点为“是”,就有可能真正开创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结尾
商业世界犹如一片浩瀚江河:
- 效用,是源头流出的水;
- 风险,是暗藏的礁石;
- 交易成本,是河道的宽窄曲折;
- 产权,是载着人和货物的船只;
一条商业的“航线”会怎么走,全看你驾驭怎样的船只,在怎样的水深与河道中,以怎样的速度,抵达彼岸的金子。
这四条水文数据,就是商业模式永恒的潮汐表。
然而,当我们再次环顾世界,却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风景:
我们现在吃的、用的、穿的那些大众快消品,真的已经过剩了。
不缺食物,不缺消费,甚至连所谓的“品质”都不再稀缺。
这似乎对我们刚刚梳理出的逻辑提出了挑战:
如果现代社会的资源不再稀缺,而是丰盈甚至泛滥,那么我们所熟悉的以“稀缺”为核心的经济学范式,是否也在悄悄改变?
或许,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时代入口,旧有的视角也许不足以诠释当下的世界,我们或许需要新的理论工具,比如《信息经济学》或者其他尚未完全成型的范式,来重新理解今天的商业世界与社会现实。
在济州岛玩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一点:
或许,我们正处于一个从“稀缺经济”迈向“丰盈经济”的转折点上。
而未来的商业模式,将以怎样的逻辑、怎样的原则去塑造新的世界?
这个答案,也许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与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