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Writing
写作之所以优秀,有两层含义:文字本身悦耳流畅,思想本身正确无误。
它可以拥有优美、顺畅的句子,也可以对重要事务得出正确的结论。
乍看之下,这两种“好”似乎毫不相干,就像汽车的速度与车漆的颜色。
然而,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认为,那些读来悦耳的文字更有可能观点正确。
于是我们得到了最令人兴奋的想法:它听起来荒诞,却又确实成立。
让我们来拆解它。
它怎么可能为真?
在写作实践中,我确信它是真的。
你无法同时优化两件毫不相关的事;当你极端地追求其中一项,必然会牺牲另一项。
然而,无论我多么用力打磨,我从未遇到要在“最悦耳的句子”与“最能表达思想的句子”之间做取舍的情形。
若真有这种取舍,关注句子声音就显得轻佻了。
可在实践中,情况恰恰相反。
修正听起来别扭的句子,似乎能帮助把思想表达得更准确。
所谓“正确”,不仅仅是事实无误。
将思想讲“正确”意味着把它们充分展开——得出最关键的结论,并以恰当的深度探讨每一点。
因此,思想的正确不仅是说真话,而是要说对的真话。
那么,追求句子悦耳如何助你做到这一点?
答案的线索来自 30 年前,我为自己的第一本书排版时的一个发现。
排版时有时会遇到糟糕的运气。
例如,有一段文字恰好比一页多出一行。
我不知道一般排版工会怎么做,但我会把那段内容改写,使其短一行。
你也许会以为这种随意的限制会让文字变差。
然而出乎我意料,它从未让文字变糟。
最终我得到的成稿总是更令我满意。
我认为这并非因为原稿草率。
我相信,你若随意挑一段别人的文字,让作者把它略微缩短(或加长),他们大概率也能写得更好。
对此现象,最好的比喻是摇晃装满杂物的容器。
摇晃本身是随机动作。
更准确地说,这动作并非刻意让某两件物品更紧密贴合。
然而不断摇晃会不可避免地促使它们找到极其巧妙的自我嵌合方式。
由于重力不允许它们变得松散,任何变化都只能是朝着更紧密的方向演化。
写作亦然。
若你必须重写一段拗口的文字,你绝不会让它因此不如之前准确。
你会无法忍受,就像重力无法容忍物体飘向空中。
因此,思想层面的任何变化都只能更上层楼。
只要想一想,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悦耳的文字更可能正确,就跟被充分摇晃的容器更可能紧密装填一样,原因相同。
但事情还不止于此。
悦耳不仅仅是外部随机力量,让文章的思想侥幸获益。
它实际上帮助你把思想弄对。
原因在于,这让文章更易阅读。
阅读流畅的文字更省力。
这如何帮到作者?
因为作者本人就是第一位读者。
当我写文章时,阅读的时间远多于写作。
我会反复阅读某些段落五十次甚至一百次,反复回放其中的思路,像打磨木头的人一样自问:哪里有阻滞?
有什么让人不适?
而文章越顺畅,越容易发现这些阻滞。
因此,优秀写作的两重意义至少在两方面相通。
追求悦耳的文字,会让你不自觉地修正错误,也能帮助你有意识地修正;它既摇晃了思想的容器,也让瑕疵更易被看见。
但在消解了一层荒诞之后,我忍不住再添一层。
悦耳的文字是否不仅仅帮助你把思想弄对?
悦耳的写作天生就更可能正确吗?
听起来疯狂,但我也认为确是如此。
显然,在单词层面两者有关联。
英语中有大量词汇听起来就像它们的含义,往往微妙动听。
glitter(闪闪发光)。
round(圆)。
scrape(刮擦)。
prim(端庄)。
cavalcade(骑马队伍)。
但好文章的声音更取决于你如何组合词语,在这一层面同样存在关联。
写作之所以悦耳,主要因为节奏良好。
然而,好文章的节奏并非音乐的节拍或诗歌的韵律。
它并不那么规律。
若节奏过于整齐,反倒不好,因为好文章的节奏必须与其中的思想相称,而思想形态千差万别。
有时思想简单,你只需直陈。
但有时思想更微妙,你需要更长、更复杂的句子来抽丝剥茧。
散文是整理过的思绪,正如对话是整理过的交谈,而思绪本身有自然的节奏。
因此,文章悦耳不仅因其节奏赏心悦目,而是因为符合其自然节奏。
这意味着,把握好节奏可以作为校准思想的启发式方法。
这不仅是理论:优秀作者惯于同时做到这两点。
我常常甚至不区分这两种问题。
我只是想:唔,这听起来不对;我在这里到底想表达什么?
写作的声音,与其说像汽车的颜色,不如说像飞机的外形。
正如凯利·约翰逊常说的:外形好看,飞机就能飞得好。
不过,这只适用于用来“孵化”思想的写作。
如果你先以其他方式获得思想,再写文章阐述——比如做了一个产品、做了实验,然后写论文——那就未必适用。
在这类情形中,思想更多体现在成果本身而非文字,所以写得差也可能思想佳。
教材和科普读物的文字往往不佳,原因相同:作者并未发展思想,只是在描述他人的。
只有在写作本身用来生成思想时,两种“好”才会如此紧密相连。
好吧,许多人此刻会想:听起来合理,但骗子怎么办?
难道口才流利的骗子就不能写出优美却全然虚假的文字吗?
这当然有可能。
但必须演点方法派。
要写出优美而虚假的文字,得先让自己几乎相信它。
因此,你会像写下真确优美文字的人一样,呈现一条完美成形的思路。
区别只在于它与现实的连接点。
你所陈述的是:若某些虚假前提成立,那么这话就是真的。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的岗位数量出于某种怪异原因是固定的,那么移民确实会“抢走”我们的工作。
因此,说悦耳的写作更可能为真并不完全准确。
更悦耳的文字更有可能内部一致。
若作者诚实,内部一致就会与真理趋同。
虽然不能安全地推断优美文字必为真,但推断反面通常没错:拙劣的文笔往往也把思想搞错了。
事实上,写作之“好”的两层含义更像同一根绳索的两端。
它们之间的联系并非僵硬的;写作之优不是坚硬的杠杆,而是一条绳索,内部交错着多股联系。
但拉动一端,另一端很难不随之而动。
很难思想正确,却听起来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