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深度研究报告系列,借助 AI 的 Deep Research 功能搜集资料,再由我亲手筛选、校验和落笔。

混合云平台价值深度评估:基于第一性原理与人性洞察

I. 执行摘要

A. 概述

本报告旨在对“混合云平台之所以有价值”这一论断的考量方式进行深度评估。此考量方式基于第一性原理和人性基本面,提出了五项核心论点:1) 用户倾向于拥有更多选择以避免厂商锁定;2) 成本考量和议价能力;3) 不同云厂商在核心服务上的差异性允许用户择优组合以实现灾备和数据分散;4) 目标客户是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中型企业;5) AI 基础设施的兴起将进一步推动此趋势。总体而言,此考量方式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和前瞻性,与当前行业趋势及企业战略基本驱动因素高度吻合。本报告将对每一论点进行详细的验证和深入分析。

B. 核心发现

  • 选择权与避免厂商锁定:对选择权的追求和对厂商锁定的规避,是企业采用混合云的首要且合理的驱动因素,其根源在于经济和心理层面。
  • 成本优化与议价能力:多厂商策略为企业带来了切实的成本优化潜力和更强的议价能力。
  • 异构服务组合与韧性:云服务商在核心服务(虚拟机、容器、对象存储、GPU 服务)的能力、稳定性及定价上确实存在差异,这为企业通过“择优组合”构建更具韧性和更高性能的 IT 架构(尤其针对 AI 等专门负载)提供了可能。
  • 中型企业的战略契合:中型企业在发展到特定阶段后,其对 IT 能力的需求与资源限制之间的平衡,使得混合云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战略选项。
  • AI 基础设施的催化作用:人工智能,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兴起,对计算资源、数据处理和部署灵活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显著加速了混合云和多云架构的采纳。

C. 高层建议

尽管用户提出的混合云价值论证框架具有坚实的基础,但成功的混合云部署与管理,要求企业在复杂性管理、安全性、技术能力和治理层面进行周密的规划与持续投入。战略性的工作负载布局,以及对跨异构环境总体拥有成本(TCO)的清晰认知,是实现混合云价值最大化的关键。

II. 选择的战略必要性:规避锁定与用户赋权

A. 理解云生态系统中的厂商锁定

厂商锁定(Vendor lock-in)在经济学中指客户因产品依赖特定供应商,若转向其他供应商则需承担高昂转换成本的情形 1。在 IT 领域,尤其是在云服务市场,厂商锁定通常表现为企业对特定云服务商(如 AWS、Azure、GCP、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的过度依赖 2。这种锁定可能源于专有技术、独特的数据格式、深度集成的系统、组织惰性、员工技能依赖、安全合规的复杂性以及长期合同的束缚 1。其直接经济后果是削弱客户的议价能力,并可能导致长期成本上升。开放标准和备选方案的使用则能增强系统对变化的容忍度 1。当前云市场由少数几家超大规模云服务商主导,但也存在众多具备区域或特定领域优势的参与者 3,这种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为企业实施多云或混合云策略提供了可能性。

B. 人性基本面:对选择的偏好与对依赖的规避

从根本上说,人类倾向于拥有更多选择,因为选择权赋予个体控制感和自主性 7。选择架构(Choice architecture)理论表明,选项的呈现方式本身就会影响决策过程 7,而拥有选项是做出明智决策的前提。企业在商业实践中,也本能地寻求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以规避价格波动、质量问题或供应链中断等风险 9。这是一种基于第一性原理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避免云厂商锁定的逻辑如出一辙。多元化供应商基础能够分散风险,确保服务的稳定供应,并提供更大的谈判空间和灵活性 9。

从心理层面看,过度依赖单一实体可能导致类似“共同依赖”(Co-dependency)的状态,即一方为了维持关系而牺牲自身需求 10。虽然商业关系不同于个人关系,但长期被单一供应商深度绑定,可能使企业在技术选型、成本控制和创新能力上受限,失去主动权。因此,对选择权的追求和对锁定的厌恶,不仅仅是经济考量,也反映了企业对自主性和控制权的深层心理需求。这种对自主性的内在价值追求,有时甚至超越了纯粹的经济效益计算,成为推动混合云策略的重要驱动力。

C. 实际效益:增强议价能力与成本优化

避免厂商锁定的一个直接且重要的成果是增强企业的议价能力。当企业拥有将工作负载迁移到其他平台或从不同供应商处获取服务的能力时,现有供应商在定价和服务条款上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9。多云策略允许企业利用不同供应商在不同服务上的竞争性定价,从而优化总体拥有成本(TCO)11。

更进一步,主动设计面向多云或混合云的架构,例如采用开放标准、容器化技术和构建内部备份与混合云架构 1,可以显著降低与厂商锁定相关的“高昂转换成本” 1。混合云策略本身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它迫使企业从一开始就考虑互操作性和工作负载的合理布局,从而避免在单一公有云平台上形成过深的依赖。这种从“被动应对锁定”到“主动规避锁定”的转变,是企业在云时代保持战略灵活性的关键。

对选择权的追求,作为一种人性和商业的基本驱动力,直接赋予了企业更强的议价能力,进而创造了成本优化的机会。这一逻辑链条构成了混合云价值主张的核心支柱之一。随着云服务在核心基础设施层面日益商品化,服务商的差异化将更多体现在专业服务(如人工智能)和商业条款上。混合策略使得企业能够在基础层面实现服务的商品化采购,同时有选择性地采纳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可能更具“粘性”的专业服务。

III. 优化异构云环境:追求性能、韧性与成本效益

A. 主流云服务商核心能力比较

没有任何一家云服务商能在所有服务领域都做到绝对领先。AWS、Azure、GCP、阿里云、腾讯云和华为云等主要参与者,在服务组合、区域覆盖、定价哲学以及特定技术领域各有其优势与侧重 3。这种异构性正是企业实施“优选组合”混合策略的基石。

i. 虚拟机 (VMs)

各大云服务商均提供多样化的虚拟机实例类型,以满足不同工作负载的需求,包括通用型、计算优化型、内存优化型、存储优化型以及 GPU 加速型等,它们在 vCPU、内存、存储配置和性能基准上各有差异 3。

  • AWS EC2 以其成熟度和最广泛的服务目录著称,提供包括自研 Graviton 处理器在内的多种选择 3。
  • Azure VMs 与微软生态系统(如 Windows Server, SQL Server, Office 365)深度集成,并通过 Azure Hybrid Benefit 等提供成本优势 5。
  • Google Compute Engine (GCP GCE) 常因其在 AI/数据分析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如持续使用折扣)受到青睐,并提供灵活的自定义虚拟机选项 5。
  • 阿里云 ECS 提供基于 x86 和 ARM 架构的多种实例类型,包括通用型、计算型、内存型、GPU 增强型等,在亚太地区拥有显著优势 15。
  • 腾讯云 CVM 提供包括标准型 SA4、计算型 C6/C8、内存优化型 MA5/M8、高 IO 型 IT5 等多个系列,采用 Intel Xeon、AMD EPYC 等处理器 21。
  • 华为云 ECS 提供通用型、内存优化型、GPU 型实例,并推出了基于自研鲲鹏(Kunpeng)处理器的实例系列 16。

全球基础设施布局方面,截至 2025 年初,AWS 拥有 32 个区域和 102 个以上的可用区;Azure 拥有超过 60 个区域,采用配对区域设计;GCP 拥有 38 个区域和 115 个以上的可用区 5。阿里云运营 29 个地理区域内的 87 个可用区 27。腾讯云在中国内地、新加坡、曼谷、首尔、硅谷、法兰克福等地拥有多个区域,并新近扩展至中东地区 29。华为云已在全球部署 29 个区域和 78 个可用区 34。

ii. 容器服务 (托管 Kubernetes)

托管 Kubernetes 服务是现代应用部署的关键。

  • AWS EKS, Azure AKS, Google GKE 是三大全球公有云的成熟产品,它们在易用性、生态集成、控制平面成本和自动伸缩等特性上各有千秋。GKE 常因其优秀的自动伸缩能力和深度集成被提及,AKS 则以易用性和成本效益(免费控制平面)见长,EKS 在高性能网络方面表现突出 36。
  • 阿里云 ACK (Container Service for Kubernetes) 支持包括 1.30, 1.31, 1.32 在内的多个 Kubernetes 版本,并有明确的版本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和升级路径 38。
  • 腾讯云 TKE (Tencent Kubernetes Engine) 因其友好的用户界面、强大的可扩展性、多集群管理能力以及与腾讯云其他服务的良好集成(包括无服务器 EKS 选项)而受到用户好评 40。
  • 华为云 CCE (Cloud Container Engine) 也提供托管 Kubernetes 服务,用户反馈其在可扩展性和稳定性方面表现良好,并具备多级安全防护能力 42。

iii. 对象存储

对象存储是云原生应用和数据湖的核心组件。

  • 各大云服务商均提供不同层级的存储类别(标准、低频访问、归档等),承诺极高的数据持久性(通常为 11 个 9 或 12 个 9)和高可用性 SLA,并在数据传输性能、API 兼容性(特别是 S3 兼容性)方面存在差异 13。
  • AWS S3 作为市场领导者,功能丰富,集成广泛,并推出了 Express One Zones 等新特性以提升性能 22。
  • Azure Blob Storage 与微软生态系统集成紧密,并新增了 Coldline 等低成本存储层级 45。
  • Google Cloud Storage (GCS) 以其一致的低延迟读取和与 BigQuery、Vertex AI 的紧密耦合为特点,其 Turbo Replication 选项旨在实现近乎零的跨区域 RPO 45。
  • 阿里云 OSS 提供高达 12 个 9 的数据持久性,并兼容 S3 API,方便数据迁移和工具利用 46。
  • 腾讯云 COS 也提供 11 个 9 的数据持久性,兼容 S3 API,并提供 Hadoop 工具等大数据能力支持 49。
  • 华为云 OBS 提供 12 个 9 的多 AZ 数据持久性,兼容 S3 API,并针对 AI 场景推出了 AI-Native 存储解决方案(结合 SFS Turbo)51。

iv. GPU 服务

GPU 是 AI 和高性能计算的核心引擎。

  • AWS, Azure, GCP 均提供基于 NVIDIA A100、H100 等高端 GPU 的实例。AWS 有 P 系列(如 P5 实例搭载 H100),Azure 有 NC、ND、NV 系列,GCP 则有 A3 虚拟机(H100)及自研 TPU 64。
  • 阿里云 通过 ECS 提供 NVIDIA A100 和 H100 GPU 实例,支持其 PAI(Platform for AI)智算服务和百炼大模型平台(基于通义千问等模型)65。
  • 腾讯云 提供 GPU 计算实例,如 GN7(搭载 Tesla T4)、GN10Xp(搭载 Tesla V100),以及更新的采用 NVIDIA A10/A100 的实例(如 GT4 搭载 A100 40GB),并辅以 TACO Kit 加速套件 61。
  • 华为云 正大力发展其自研昇腾(Ascend)系列 AI 芯片(如昇腾 910D 对标 H100),并提供 ModelArts 一站式 AI 开发平台。尽管其硬件性能在追赶,但在软件生态(如对 CUDA 的兼容性)方面仍面临挑战 72。
  • 各云厂商的 GPU 服务定价模式多样,包括按需、预留和竞价实例等 13。

表 1:主流云服务商核心服务对比概览 (截至 2025 年初)

服务类别 AWS Azure GCP 阿里云 腾讯云 华为云
虚拟机 EC2: 通用型(m 系列如 m5, m6g), 计算优化(c 系列如 c5, c6g), Graviton 自研芯片, 实例类型丰富, 定价选项多样 3 Azure VMs: D 系列(通用), F 系列(计算优化), E 系列(内存优化), 与 Windows/SQL Server 深度集成, Azure Hybrid Benefit 5 Compute Engine: N1, E2(通用), C2(计算优化), 自定义 VM, 持续使用折扣, 价格竞争力强 5 ECS: 通用型, 计算型, 内存型, ARM 架构实例(倚天), 亚太区优势明显, 多种付费模式 15 CVM: 标准型(SA4), 计算型(C6, C8), 内存优化型(MA5, M8), 高 IO 型(IT5), 采用 Intel/AMD 处理器 21 ECS: s 系列(通用), c 系列(计算), m 系列(内存), 自研鲲鹏(Kunpeng)处理器, 多种规格 16
托管 Kubernetes EKS: 生态成熟, 与 AWS 服务深度集成, 网络性能优异, 控制平面收费 36 AKS: 易用性好, 与 Azure DevOps 等集成紧密, 控制平面免费 36 GKE: 自动伸缩能力强, 与 GCP 生态集成度高, Autopilot 模式简化管理, 控制平面收费 36 ACK: 支持新版 K8s (如 1.32), 版本生命周期管理清晰, 提供 ACK Pro 等多种形态 38 TKE: 用户界面友好, 伸缩性强, 支持多集群管理, 提供 Serverless EKS 选项 40 CCE: 用户评价可扩展性与稳定性良好, 支持多种 K8s 版本 (如 v1.27-v1.30 商用), 提供可视化升级 42
对象存储 S3: 功能全面, 11 个存储层级, 持久性高达 12 个 9, SLA >99.9%, Express One Zone 提升性能 22 Blob Storage: 热/冷/存档/Coldline 层, 与 AD 集成, Azure Arc 支持混合缓存, SLA >99.9% 45 Cloud Storage: 标准/近线/冷线/归档层, Turbo Replication, 与 BigQuery/Vertex AI 集成, SLA >99.9% 45 OSS: 持久性 12 个 9, SLA 99.995%, 兼容 S3 API, 多种存储类型和冗余策略 46 COS: 持久性 11 个 9, 兼容 S3 API, 支持 Hadoop 工具, 多地域存储和容灾 49 OBS: 多 AZ 持久性 12 个 9, SLA 高达 99.995%, 兼容 S3 API, AI-Native 存储方案(结合 SFS Turbo) 51
GPU 服务 NVIDIA A100/H100 (P 系列), Trainium/Inferentia 自研芯片, SageMaker AI 平台 64 NVIDIA A100/H100 (NC, ND, NV 系列), Azure Machine Learning AI 平台 64 NVIDIA A100/H100 (A3 VM), Google TPU, Vertex AI 平台 64 NVIDIA A100/H100 (ECS GPU 实例), PAI智算服务, 百炼大模型平台(通义千问) 65 NVIDIA A10/A100/V100/T4 (GT4, GN10Xp, GN7), TACO Kit加速, AI 平台集成 61 自研**昇腾(Ascend)**系列 AI 芯片 (如 910D), ModelArts AI 开发平台 72

全球云服务市场中,AWS、Azure 和 GCP 通常被视为具有最广泛和成熟产品线的领导者 3。然而,其他云服务商如阿里云、腾讯云和华为云,在特定区域(尤其是亚太地区对阿里云和腾讯云而言 4)或特定技术领域(例如华为在其昇腾 AI 芯片生态的投入,尽管面临生态兼容性挑战 72)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或独特的价值主张。这种“成熟度与特定优势并存”的市场格局,为企业,特别是那些在亚洲有业务运营或客户群体的中型企业,提供了超越简单“三巨头”对比的战略性工作负载布局机会。

B. 利用供应商多样性实现韧性和数据分散

混合云和多云环境通过在不同供应商和地理位置分布工作负载与数据,天然增强了灾难恢复(DR)能力 11。一旦某个供应商发生服务中断,工作负载理论上可以切换至备用环境。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进行数据镜像是常见的 DR 策略 11。此外,将数据分布在不同的云平台上,有助于满足特定地区的数据主权和合规性要求(如 GDPR、HIPAA),允许企业将敏感数据保留在受控的私有云或特定地理位置的公有云区域内 11。

C. 通过战略性工作负载布局实现高级成本优化

混合云的核心成本优化策略之一是将高优先级、敏感型工作负载运行在安全的私有云或本地设施,而将非关键、需要弹性的或成本敏感的工作负载部署到具有成本效益的公有云上 11。企业还可以通过“价格模型套利”进一步优化成本,即针对不同工作负载的特性,在不同云服务商提供的多种计费模式(如按需付费 PAYG、预留实例 RI、竞价实例 Spot Instances、节省计划 Savings Plans、持续使用折扣 Sustained-Use Discounts)中进行选择组合 5。

然而,实现“择优组合”的能力,高度依赖于不同云服务之间以及与本地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尽管容器化技术 36 和 S3 兼容 API 51 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互操作,但真正的无缝集成仍然罕见。管理跨异构环境的网络、安全和数据迁移的复杂性 81,可能会抵消单一服务优势带来的益处。因此,服务多样性所能带来的实际价值,取决于企业能够实现的互操作性水平以及可承受的管理复杂度。最佳的混合策略并非简单挑选技术上最先进或价格最低廉的单一服务,而是在服务适用性、成本效益与管理分布式异构环境的运营开销之间找到最佳平衡。这通常意味着需要强大的治理能力和专业的管理工具或服务。

IV. 混合云对中型企业的价值定位

A. 中型企业 IT 环境的演变

中型企业(SMEs)正日益积极地采纳云服务,以期获得更高的灵活性、数据安全性以及成本效益,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79。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快速普及,使得中小型组织能够以更低的门槛获取尖端技术和按需扩展的计算能力,无需承担大规模前期硬件投资的压力 87。然而,中型企业在 IT 管理方面也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如跟上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以及有效管理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而这些往往需要在 IT 预算和专业人员相对有限的条件下完成 88。

B. 混合云:中型企业的战略契合点

混合云为中型企业提供了一个战略性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平衡其在成本、控制、安全、可扩展性和技术获取等方面的多重需求。

  • 成本与控制的平衡:混合云允许中型企业将非敏感任务和可变工作负载迁移至成本效益较高的公有云,同时将关键业务系统和敏感数据保留在私有云或本地数据中心,从而实现 IT 成本的降低和运营效率的提升 79。部分企业发现,纯公有云策略并未带来预期的成本节省,甚至在迁移后总体拥有成本有所上升,这使得混合云模式更具吸引力 86。
  • 可扩展性与敏捷性:中型企业可以利用公有云的弹性来应对业务需求的波动,支持快速增长和现代应用的部署,而无需过度投资于本地基础设施 79。
  • 增强的安全性与合规性:通过在混合环境中战略性地部署数据和应用,中型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特定的安全要求和行业合规标准(如 GDPR、HIPAA),例如将受监管数据保留在受控的私有环境中 11。
  • 灾难恢复与业务连续性:将数据和工作负载分布于混合云的不同组成部分(如本地数据中心和公有云),可以显著提高灾难恢复能力,减少潜在的停机时间,确保业务的连续性 79。
  • 支持远程办公:混合云架构能够为远程员工提供对云端和本地系统资源的低延迟、安全访问,保障其工作效率 79。
  • 获取先进技术:混合云使中型企业能够以更经济的方式接触和利用高性能存储、低延迟网络以及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这些技术若完全依赖本地部署可能成本过高 79。
  • 市场趋势:受上述优势驱动,中型企业采用混合云的市场预计将持续强劲增长 89。

对于中型企业而言,混合云不仅是一种 IT 部署模式,更是一种重要的“竞争均衡器”。它使得这些企业能够以运营支出(OpEx)的模式,获得以往只有大型企业通过巨额资本支出(CapEx)才能拥有的企业级 IT 能力,如强大的可扩展性、先进的人工智能工具和稳健的灾难恢复方案 79。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拉平了与大型企业在技术能力上的差距。

中型企业通常比超大型企业(拥有更多资源投入公有云安全)或微型企业(可能为追求简单而完全选择公有云)更加重视对其核心数据和关键系统的控制权。混合云提供了一个灵活的“调节旋钮”,允许它们在私有云/本地部署所带来的控制力与公有云所赋予的便捷性和可扩展性之间取得理想的平衡。这种对核心资产既要敏捷又要规避风险的需求,使得混合云成为中型企业的理想选择。因此,中型企业的资源限制(预算、人员)与其对现代化 IT 能力(可扩展性、AI、DR)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催生了混合云这一能提供成本、控制与能力三者平衡的优化解。

V. AI 基础设施的催化剂:放大混合云的时代关联性

A. 现代 AI 工作负载(尤其是 LLM)的独特需求

人工智能(AI),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LLM)的迅猛发展,对底层 IT 基础设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且往往是独特的要求。

  • 计算密集性:AI 工作负载,尤其是 LLM 的训练阶段,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包括高性能 GPU(如图形处理器)或 TPU(张量处理单元)、大规模存储系统以及强大的分布式处理能力 80。推理阶段虽然计算需求可能降低,但对低延迟和高吞吐量有严格要求 91。
  • 数据引力与本地化:训练 LLM 通常涉及海量的训练数据集,这些数据可能由于其规模、敏感性或合规要求而难以或不适合迁移至公有云。数据主权和数据驻留法规也可能强制要求数据保留在本地或特定地理区域内 80。
  • 需求波动性:AI 开发生命周期呈现显著的资源需求波动特征:训练阶段是资源消耗的高峰期,而推理阶段则可能需要更稳定但对延迟敏感的资源。这种波动性使得基础设施的弹性供给至关重要 80。
  • 专用硬件依赖:获取最新的 GPU(如 NVIDIA A100, H100 64)或定制 AI 加速芯片(如 Google TPU, AWS Trainium/Inferentia, 华为昇腾 64)往往是 AI 项目成功的关键。这些专用硬件的可用性、成本和技术栈在不同云服务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B. LLM 在混合/多云环境中的架构模式

为满足 AI 特别是 LLM 的独特需求,企业正在探索和实践多种混合与多云架构模式。总体战略通常包括工作负载评估、迁移/部署规划、应用与网络架构模式选择以及持续优化等阶段 95。

  • 虚拟机(VMs)用于 AI:对于计算密集型的 AI 训练任务,特别是需要最大化 GPU 性能和硬件控制的场景,裸金属服务器或高性能虚拟机是理想选择,它们能提供直接的硬件访问能力 96。这类部署尤其适合长时间运行、可预测的训练作业以及超大规模模型的训练。
  • 容器(Kubernetes)用于 AI:Kubernetes 正日益成为编排 AI/LLM 工作负载的主流平台,它提供了出色的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资源管理能力。Kubernetes 有助于管理复杂的 GPU 资源分配和依赖关系,适用于训练和推理阶段,尤其是在采用微服务架构的 AI 应用中 80。
  • 无服务器(Serverless)用于 AI 推理:对于 LLM 推理任务,特别是那些流量具有突发性或不可预测性的场景,无服务器计算模式因其按实际使用付费和自动伸缩的特性而具备成本效益。关键考量点包括如何最小化冷启动延迟以及平台对 GPU 的支持。目前,部分平台如 GCP Cloud Run 已开始提供 GPU 支持的预览版 91。
  • 混合式 RAG(检索增强生成)架构:针对需要满足数据驻留要求的 RAG 应用,企业可以构建混合架构。例如,利用 AWS Outposts、EC2 G4dn 实例、S3 on Outposts 等边缘服务,将敏感数据和知识库保留在本地,同时通过 Lambda 函数和 Amazon Bedrock 等云服务来编排和调用 LLM,实现数据的本地处理与云端智能的结合 94。
  • 战略性工作负载放置:通常,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过程可能更适合部署在拥有丰富 GPU 资源且成本相对可控的公有云环境中;而对延迟敏感的实时推理任务,则可能更适合部署在靠近数据源或用户的边缘计算节点或私有云环境中,以确保低延迟和数据安全 80。

表 2:LLM 在混合/多云环境中的部署选项对比

LLM 生命周期阶段 部署模型 主要优势 主要劣势/挑战 混合/多云场景下的主要用例/考量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本地/私有云 VMs/裸金属 数据邻近性高, 传输成本低, 完全控制 初始投资高, 扩展性有限 处理大规模、敏感的本地数据集
公有云 VMs (按需/竞价/预留) 强大的 ETL 工具集成, 弹性伸缩 数据传输成本和时间, 潜在安全风险 利用云端大数据平台进行高效预处理
容器化 (Kubernetes) - 混合/多云 可移植性强, 环境一致性, 批处理调度 编排复杂度, 存储管理 在不同环境中使用标准化工具链进行数据处理
模型训练 (大规模) 本地/私有云 VMs/裸金属 极致性能, 数据安全与隐私, 避免云端 GPU 高昂租金 硬件采购和维护成本高, 扩展性受限 训练基于高度敏感数据的大模型, 或对特定硬件有强依赖
公有云 VMs (按需/竞价/预留) 海量 GPU/TPU 资源池, 快速获取最新硬件, 弹性扩展 成本高昂 (尤其长期租用), 数据传输瓶颈 快速启动大规模训练, 利用竞价实例降低成本, 访问特定云厂商的专有 AI 硬件或优化软件栈
容器化 (Kubernetes) - 混合/多云 跨环境一致性部署, 资源利用率优化, 支持分布式训练框架 GPU 驱动和调度复杂性, 存储和网络配置 在混合资源池中灵活调度训练任务, 实现跨云的训练任务迁移或容灾
模型微调 本地/私有云 VMs/裸金属 针对特定私有数据进行安全微调, 硬件控制 资源获取灵活性较低 基于企业内部专有数据进行模型定制化微调
公有云 VMs (按需/竞价/预留) 易于获取微调所需资源, 快速迭代 成本控制, 数据安全 利用云平台提供的微调服务和工具, 快速试验不同微调策略
容器化 (Kubernetes) - 混合/多云 标准化微调流程, 易于版本管理和回滚 初始设置复杂性 在多团队或多项目间共享微调基础设施和流程
批量推理 本地/私有云 VMs/裸金属 成本可控 (利用现有硬件), 数据不出本地 吞吐量受限于本地硬件规模 对本地存储的大批量数据进行周期性推理
公有云 VMs (按需/竞价) 高吞吐量, 弹性伸缩以应对峰值需求 数据上载成本, 任务调度 处理云端存储的大规模数据集的批量推理任务, 利用竞价实例降低成本
容器化 (Kubernetes) - 混合/多云 灵活调度, 资源隔离, 易于集成到现有数据管道 监控和管理开销 构建可扩展的批量推理服务, 支持在不同云或本地环境中运行
无服务器函数 (公有云/边缘) 按需付费, 自动伸缩, 运维成本低 (理论上) 冷启动延迟, 执行时间限制, GPU 支持有限 适用于数据量不大、非实时性要求高的异步批量推理
实时推理 本地/私有云 VMs/裸金属 (边缘部署) 超低延迟 (靠近数据源/用户), 数据隐私 部署和维护成本, 扩展性有限 对延迟极度敏感且数据不出网的应用 (如工业控制, 医疗影像实时分析)
公有云 VMs (专用推理实例) 优化的推理硬件和服务, 全球节点覆盖 网络延迟, 成本 面向全球用户提供低延迟推理服务, 利用云厂商的专用推理芯片或服务 (如 AWS Inferentia, Azure NP-series, Google TPU for inference)
容器化 (Kubernetes) - 混合/多云 服务发现, 滚动更新, A/B 测试, 跨环境部署一致性 网络配置复杂, 服务网格管理 构建高可用的实时推理 API 服务, 支持蓝绿部署和金丝雀发布, 灵活选择推理节点位置 (云端/边缘)
无服务器函数 (公有云/边缘, 带 GPU 支持) 极速伸缩以应对突发流量, 成本效益高 (按调用付费) 冷启动延迟对 P99 延迟影响大, 状态管理复杂 流量波动大的 API 推理服务, 事件驱动的推理任务, 对成本敏感但可容忍一定延迟的应用 (如聊天机器人后端, 图像识别 API) 91

AI 工作负载并非铁板一块,其训练和推理阶段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训练阶段通常需要大规模、持续性的计算资源(主要是 GPU),并且与大型本地数据集紧密相关(数据引力效应),同时对长时间租用云端 GPU 的成本较为敏感。这使得部分训练流程倾向于采用私有基础设施或经过优化的公有云预留/竞价实例 80。相比之下,推理阶段往往更注重低延迟、全球可扩展性,并且可能是事件驱动和突发性的,这使得公有云的边缘节点或无服务器 GPU 产品更具吸引力 80。这种训练与推理在需求上的内在分化,是驱动 AI 基础设施走向混合化的一个强劲的自然因素。

C. 市场趋势:AI 是混合/多云的主要驱动力

行业分析机构的报告普遍指出,由 AI 驱动的云服务以及对 AI 就绪基础设施的需求,是推动多云和混合云战略成为常态的主要趋势 6。例如,Forrester 预测,到 2025 年,使用支持 AI 的云服务的企业将在运营效率上获得 30%的提升 99。企业在云上的支出也显著增加,部分原因正是 AI 应用的普及,生成式 AI(GenAI)公有云服务的使用率正在急剧上升 102。全球混合云市场预计将以约 16.65%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持续增长,其中 AI 被认为是关键的增长引擎之一 89。

对于医疗、金融、政府等许多行业而言,数据主权和合规性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80。基于敏感数据训练或执行推理的 LLM,其数据通常必须保留在特定的地理或网络边界之内。这使得混合解决方案(例如,使用本地 GPU 集群训练敏感数据,或采用基于本地知识库的 RAG 架构)不再仅仅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如果由于法规限制,数据无法迁移到公有云进行 AI 处理,那么 AI 计算能力就必须部署到数据所在地(本地/私有云),或者采用安全的混合模型。AI 带来的“复杂性税” 93 也将推动市场对能够跨越这些混合 AI 环境的统一管理平台的需求。

AI(尤其是 LLM)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资源需求,加上数据引力和主权限制,共同导致了对更专业化、分布式和灵活基础设施的更大需求,从而强力推动了混合云和多云架构的采纳。这种趋势可能会迫使即使是原生云的企业,在处理敏感数据或需要超专用本地硬件进行前沿研究时,也不得不考虑混合云的某些要素。反之,它也促使传统本地部署型企业利用公有云的弹性伸缩能力或专业 AI 服务。这模糊了纯粹本地部署和纯粹公有云之间的界限,使得混合模式成为主导范式。

VI. 整体考量评估与战略建议

A. 对用户理由的评估

用户提出的五点理由,即避免厂商锁定、成本与议价能力、异构服务择优组合、面向中型企业以及 AI 基础设施的推动作用,构成了对混合云平台价值主张的全面且合理的论证框架。这些论点不仅与行业专家的见解和市场发展趋势高度一致,而且深刻触及了经济、技术、战略以及人性与心理层面的驱动因素。

  • 全面性:该框架覆盖了企业在选择云策略时的核心考量维度。
  • 合理性
    • 避免锁定与追求选择:符合经济学原理 1、商业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9,并得到市场行为的验证(企业普遍采用多云策略以避免单一依赖 2)。
    • 成本与议价能力:是拥有选择权和避免锁定的直接经济成果 9。
    • 异构服务组合:基于云服务商在核心服务上的实际差异(详见 III.A 部分),以及企业利用这种差异构建韧性架构的需求 11。
    • 中型企业定位:中型企业在 IT 需求与资源禀赋之间的独特平衡,使其成为混合云的关键采纳群体 79。
    • AI 基础设施驱动:AI 工作负载的独特性质(计算密集、数据敏感、专用硬件需求)使其成为混合/多云采纳的强大催化剂 80。

尽管此论证框架已相当完善,但若能更明确地指出实现这些价值所面临的挑战与复杂性,并强调治理和管理平台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则其战略指导意义将更为突出。

B. 应对混合/多云采纳的固有挑战

尽管混合云带来了诸多益处,但企业在采纳过程中也必须正视并有效管理其固有的挑战:

  • 复杂性增加:管理跨越本地数据中心和多个公有云的异构环境,在资源调度、工作负载编排、运营一致性等方面均引入了显著的复杂性 82。工具链重叠和网络限制是常见的具体挑战 85。
  • 安全管理:攻击面扩大,需要在所有环境中实施一致的安全策略、身份管理和威胁检测机制 81。错误的配置是主要的风险源 81。
  • 技能差距:需要具备跨多个云平台和本地技术的专业知识,以及混合云管理和自动化的技能。人才短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81。
  • 治理与合规:在不同环境中建立统一的治理框架,确保数据一致性,并满足跨地域、跨平台的合规要求,极具挑战性 78。
  • 成本管理与可见性:虽然混合云提供了成本优化的潜力,但跨多个供应商和计费模型跟踪和管理成本,需要强大的 FinOps 实践和工具,以避免云资源蔓延和意外支出 82。

C. 中型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中型企业若要成功实施并从混合云战略中获益,应关注以下关键成功因素:

  • 战略规划先行:制定清晰的、与业务目标高度一致的混合云战略,明确哪些工作负载部署在何处,以及如此部署的理由 79。
  • 分阶段采纳:从非核心、低风险的工作负载开始,逐步积累经验,并以此为蓝本进行推广 95。
  • 聚焦自动化与编排:引入自动化工具进行资源调配、配置管理和工作负载编排,以有效管理复杂性 80。
  • 投资于技能提升或寻求外部合作:通过内部培训、人才引进或与具备混合云专业能力的托管服务提供商(MSP)合作,来弥补技能差距 11。Flexera 报告显示,60%的组织会求助于 MSP 102。
  • 优先保障安全与治理:从项目初期就建立统一的安全框架和强健的治理模型 78。
  • 持续监控与优化:定期监控所有环境的性能、安全和成本状况,以便及时优化和调整策略 79。

中型企业在混合云的采纳过程中,可能会经历一个“混合云成熟度模型”的演进。初始阶段可能更侧重于成本节约和灾难恢复等基础需求 79。随着业务发展和对云能力需求的深化(例如 AI 技术的引入 86),其混合策略需要不断演进,以支持更复杂的工作负载优化和 AI 驱动的创新。在此过程中,复杂性、安全性和技能方面的挑战在早期阶段可能更为突出,需要企业逐步投入资源于更先进的工具和专业知识,或更多地依赖 MSP 的服务 102。

D. 未来展望:演进中的混合 AI 云

混合云和 AI 的结合预示着 IT 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核心趋势包括:

  • 更高级别的抽象与管理层:预计将出现更多成熟的混合/多云管理平台,它们能够提供跨越不同云环境的“单一管理视图”,实现运营、安全和成本的统一管理 82。
  • AI 驱动的运营(AIOps):人工智能将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管理混合环境的复杂性,自动化诸如工作负载放置、资源优化和威胁检测等任务 80。
  • 边缘计算的深度融合:边缘计算将与混合云战略更紧密地结合,特别是在需要低延迟处理的 AI 推理和物联网(IoT)工作负载场景中 80。
  • 可持续性成为重要考量:在选择云服务时,可持续性正成为日益重要的因素。云服务商也开始提供碳足迹跟踪等工具,以帮助企业实现其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目标 89。混合云可以通过优化自有和租用基础设施的能源使用,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作用。
  • 服务商持续专业化:云服务提供商可能会在特定领域(如 AI 专用硬件、行业解决方案)进一步深化其专业能力,这将进一步强化企业采用“优选组合”混合策略的价值。

用户所提出的混合云价值框架,侧重于“为何”选择混合云。本报告的分析则进一步强调,要真正实现这些价值,“如何有效治理”是成功的关键。没有跨越安全、成本和运营的有效治理,选择多样性和优化组合带来的益处,很可能被无序状态、失控的成本和安全漏洞所抵消 78。

企业在追求混合云带来的选择和优化益处时,会引入更多的云环境,这不可避免地导致运营复杂性和安全攻击面的增加。如果管理不善,这将反过来要求更多高技能人才和高级管理工具的投入,从而可能侵蚀预期的成本节约。这个潜在的“挑战循环”提示我们,混合云的收益并非唾手可得,需要主动和持续的管理。

从长远来看,许多组织的“最终状态”可能并非一个静态的混合云配置,而是一个动态的、由 AI 编排的、跨越多个公有云、私有云和边缘节点的“服务织物”(fabric of services),并根据成本、性能和合规性要求进行持续优化。因此,“混合云”与其说是一个目的地,不如说是一种应对 IT 基础设施需求的、持续演进的战略方法 80。

VII. 结论与建议

对用户关于混合云平台价值的考量方式进行评估后,本报告得出结论:该考量方式基于第一性原理和人性基本面,其提出的五点核心论据——避免厂商锁定、成本与议价能力、异构服务择优组合以实现灾备与数据分散、面向中型企业以及 AI 基础设施的推动作用——均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现实依据,整体而言是全面且合理的。

核心结论:

  1. 选择权与风险规避是根本驱动力:企业对选择权的偏好和对单一供应商依赖风险的规避,是采纳混合云策略的根本动因。这既符合经济理性,也源于组织对自主性和控制权的基本追求。
  2. 成本优化与议价能力是直接效益:混合云策略通过引入竞争和提供多样化选择,确实能够为企业带来显著的成本节约潜力和更强的议价地位。
  3. 异构环境优化是核心技术价值:不同云服务商在虚拟机、容器、对象存储、GPU 等核心服务上的差异性,为企业通过“择优组合”构建更高效、更具韧性的 IT 架构提供了可能,尤其对于满足灾备、数据分散以及 AI 等特定工作负载需求至关重要。
  4. 中型企业是混合云的关键受益者:中型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其对 IT 能力的需求日益复杂,同时又面临资源限制,混合云恰好能提供成本、控制与先进功能之间的平衡,是其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5. AI 是混合云发展的重要加速器:AI 工作负载(特别是 LLM)对计算资源、数据处理的特殊要求(如专用硬件、数据本地化、弹性伸缩),以及训练与推理阶段的不同需求,使得混合云和多云架构成为支撑 AI 战略的理想选择,并将持续推动其发展。

战略建议:

尽管用户的考量框架具有高度的正确性,但在将混合云战略付诸实践时,建议中型企业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以确保价值的充分实现:

  1. 制定清晰的混合云战略与治理框架
    • 明确业务目标,评估哪些工作负载最适合混合云模式,并制定清晰的迁移和部署路线图。
    • 建立跨越所有云环境(包括本地)的统一治理模型,涵盖成本管理(FinOps)、安全策略、合规性审计和运营标准。缺乏有效治理是混合云项目失败的主要风险之一。
  2. 优先考虑互操作性与标准化
    • 在技术选型时,优先考虑支持开放标准和具备良好互操作性的技术与服务(如 Kubernetes、S3 兼容 API 等),以降低跨云集成的复杂性和成本。
    • 积极采用容器化、微服务等架构,提升应用的便携性和部署灵活性。
  3. 投资于技能提升与自动化工具
    • 正视混合云管理带来的技能挑战,通过培训、认证或引入外部专家(如 MSP)来提升团队能力。
    • 大力投入自动化和编排工具,以简化日常运维、监控、安全响应和资源调优,降低人力成本和操作风险。
  4. 构建全面的安全与合规体系
    • 实施“安全左移”和“默认安全”原则,在混合云架构设计之初就融入安全考量。
    • 采用统一的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及响应机制,确保对整个混合环境的安全态势有清晰的可见性和控制力。
    • 针对数据驻留、主权和行业特定合规要求,精心设计数据存储和处理方案。
  5. 拥抱 AI 驱动的运营与优化
    • 随着 AI 技术在 IT 运营(AIOps)领域的应用成熟,积极探索利用 AI 工具来优化混合云环境的性能、成本和安全性。
    • 针对企业自身的 AI 应用需求,战略性地规划 AI 基础设施在混合云中的布局,充分利用各云平台的优势 AI 硬件和服务。

总之,用户对混合云价值的认知是深刻且符合趋势的。通过周密的战略规划、有效的执行管理以及对新兴技术的持续关注,中型企业完全有能力驾驭混合云带来的机遇,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务竞争优势。

引用的著作

  1. Vendor lock-in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endor_lock-in
  2. What Is Vendor Lock In and How to avoid It | DashDev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dashdevs.com/blog/how-to-avoid-vendor-lock-in-traps/
  3. Comparing Cloud Providers: Top Tips for 2025 - Signiance Technologie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signiance.com/comparing-cloud-providers/
  4. China’s Cloud Computing Market: Developments and Opportunities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china-briefing.com/doing-business-guide/china/sector-insights/china-s-cloud-computing-market-developments-and-opportunities-for-foreign-players
  5. AWS vs Azure vs Google Cloud: The Ultimate Comparison in 2025 - DynaTech System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dynatechconsultancy.com/blog/aws-vs-azure-vs-google-cloud-the-ultimate-comparison
  6. AWS Is Strongest Public Cloud Platform, Research Report Says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awsinsider.net/Articles/2025/03/10/AWS-Is-Strongest-Public-Cloud-Platform-Research-Report-Says.aspx
  7. Choice Architecture - The Decision Lab,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thedecisionlab.com/reference-guide/psychology/choice-architecture
  8. The Psychology of Decision-Making: How to Make Better Choice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accidentalpm.online/blog/the-psychology-of-decision-making-how-to-make-better-choices
  9. Supplier Dependence - FasterCapital,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fastercapital.com/keyword/supplier-dependence.html/1
  10. Co-Dependency | Mental Health Americ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mhanational.org/resources/co-dependency/
  11. Hybrid versus Multi-Cloud in the Intelligent Strategies for MSP Succes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msptoday.com/topics/msp-today/articles/462189-hybrid-versus-multi-cloud-the-intelligent-strategies-msp.htm
  12. Top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a Multi-Cloud Strategy - Netguru,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netguru.com/blog/multi-cloud-strategy-benefits
  13. Cloud Pricing Comparison 2025: Compute, Storage, and Networking - emm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emma.ms/blog/cloud-pricing-comparison-compute-storage-and-networking
  14. Cloud comparison: AWS EC2 vs Azure Virtual Machines vs Google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pluralsight.com/resources/blog/cloud/cloud-comparison-aws-ec2-vs-azure-virtual-machines-vs-google-compute-engine
  15. Alibaba Cloud vs AWS: What Cloud Service Provider to Choos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mobilunity.com/blog/alibaba-cloud-vs-aws/
  16. ECS Types_Service Overview_ECS Types and … - 华为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support.huaweicloud.com/intl/en-us/productdesc-ecs/en-us_topic_0035470096.html
  17. ECS Types and Flavors - Online Documentation Platform - Huawei,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doc.hcs.huawei.com/usermanual/ecs/ECS_ug_000163.html
  18. Huawei Cloud ECS | Scrums.com Cloud Hub,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scrums.com/cloud-hub/huawei-cloud-ecs
  19. ECS Types and Flavors - Huawei Cloud Stack 8.5.0 Resource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support.huawei.com/enterprise/en/doc/EDOC1100405741/b2fae9f2/ecs-types-and-flavors
  20. Instance Types and Specifications - Tencent Clou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tencentcloud.com/document/product/1100/69347
  21. Cloud Virtual Machine - Tencent Clou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tencentcloud.com/product/cvm
  22. Amazon S3 vs Google Cloud Storage vs Azure Storage Cos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economize.cloud/blog/amazon-s3-vs-google-storage-vs-azure-storage/
  23. Tencent Cloud Analyst Report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tencentcloud.com/analyst/detail/100645?fromSource=intl.9457609.9457609.9457609&utm_medium=cpc&utm_id=intl.9457609.9457609.9457609
  24. Types of Instance - Tencent Clou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tencentcloud.com/document/product/213/15374
  25. Families and Models - Tencent Clou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tencentcloud.com/document/product/213/11518
  26. Cloud Providers Comparison 2025: AWS vs. Azure vs. Google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thecodev.co.uk/cloud-providers-comparison-2025/
  27. Alibaba Cloud reaffirms $52.7 billion global expansion plan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rcrwireless.com/20250529/telco-cloud/alibaba-cloud-expansion
  28. February 20, 2025 – W.Medi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media/2025/02/20/
  29. Regions and AZs - Tencent Clou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tencentcloud.com/document/product/1100/40937
  30. Regions and Availability Zones - Tencent Clou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tencentcloud.com/document/product/457/36736
  31. Tencent Cloud launches first Middle East cloud region in Saudi Arabia - DC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datacenterdynamics.com/en/news/tencent-cloud-launches-first-middle-east-cloud-region-in-saudi-arabia/
  32. Regions and AZs - Tencent Clou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tencentcloud.com/document/product/597/44194
  33. Regions and Availability Zones - Tencent Clou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tencentcloud.com/document/product/213/6091
  34. Corporate Information - Huawei,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huawei.com/en/corporate-information
  35. Everything as a Service: Building the Cloud Foundation for an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huawei.com/en/huaweitech/publication/202301/service-cloud-foundation-intelligent-world
  36. EKS vs AKS vs GKE: 5 Critical Differences - SentinelOn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sentinelone.com/cybersecurity-101/cybersecurity/eks-vs-aks-vs-gke/
  37. Kubernetes Managed Services Comparison - Mobilise Clou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mobilise.cloud/kubernetes-managed-services-comparison/
  38. Support for Kubernetes versions - Container Service for Kubernetes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alibabacloud.com/help/en/ack/ack-managed-and-ack-dedicated/user-guide/support-for-kubernetes-versions/
  39. 2024 Gartner® Magic Quadrant™ for Container Management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alibabacloud.com/en/about/gartner-container?_p_lc=1
  40. Tencent Cloud Tencent Kubernetes Engine (TKE) Reviews, Ratings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gartner.com/reviews/market/container-management/vendor/tencent-cloud/product/tencent-kubernetes-engine-tke
  41. tkestack/tke: Native Kubernetes container management … - GitHub,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github.com/tkestack/tke
  42. Huawei Cloud Container Engine Reviews, Ratings & Features 2025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gartner.com/reviews/market/container-management/vendor/huawei/product/huawei-cloud-container-engine
  43. Kubernetes Version Policy_Product Bulletin_Product Release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support.huaweicloud.com/eu/bulletin-cce/cce_bulletin_0033.html
  44. Kubernetes Version Policy_Product Bulletin_Product Release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support.huaweicloud.com/intl/en-us/bulletin-cce/cce_bulletin_0033.html
  45. S3 Vs. GCS Vs. Azure Blob Storage: Cloud Storage Comparison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airbyte.com/data-engineering-resources/s3-gcs-and-azure-blob-storage-compared
  46. FAQ about OSS - Object Storage Service - Alibaba Cloud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alibabacloud.com/help/en/oss/faq-15
  47. S3 Compatible Cloud Object Storage Benchmark in 2025 - Research AIMultipl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research.aimultiple.com/s3-compatible-object-storage/
  48. Best Tencent Cloud Alternatives for 2025: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Guide - BytePlu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byteplus.com/en/blog/the-best-tencent-cloud-alternatives
  49. Cloud Object Storage | Tencent Clou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tencentcloud.com/product/cos
  50. Huawei Launches AI-Ready Data Storage for Carriers to Embrace AI,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huawei.com/en/news/2025/3/mwc-data-storage-ai-ready
  51. Object Storage Service (OBS) | Huawei Clou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huaweicloud.com/intl/en-us/product/obs.html
  52. Cloud Storage Pricing - Updated for 2025 - Finou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finout.io/blog/cloud-storage-pricing-comparison
  53. Migrate data from Amazon S3 to Alibaba Cloud OS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alibabacloud.com/help/en/oss/migrate-data-from-amazon-s3-to-alibaba-cloud-oss-1
  54. Cloud Object Storag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tencentcloud.com/document/product/436
  55. Compare Huawei Object Storage Service (OBS) vs. S3 Drive in 2025 - Slashdo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slashdot.org/software/comparison/Huawei-Object-Storage-Service-OBS-vs-S3-Drive/
  56. Supported Storage Operations - Tencent Clou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tencentcloud.com/document/product/266/67993
  57. Push to AWS S3-Compatible COS - Tencent Clou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tencentcloud.com/document/product/1145/61295
  58. Introduction - OceanStor 6.1.x Basic Storage Service Configuration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support.huawei.com/enterprise/en/doc/EDOC1100264343/79b6c29e/introduction
  59. Object Storage Service - Online Documentation Platform - Huawei,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doc.hcs.huawei.com/obs/index.html
  60. raw.githubusercontent.com,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cncf/landscape/refs/heads/master/landscape.yml
  61. Cloud GPU Service | Tencent Clou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tencentcloud.com/product/gpu
  62. The Ultimate Comparison of Azure Blob Storage and Google Cloud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cloudthat.com/resources/blog/the-ultimate-comparison-of-azure-blob-storage-and-google-cloud-storage
  63. Best Cloud Storage Services 2025: Top 10 Ranked - Galaxy,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getgalaxy.io/blog/best-cloud-storage-services-2025
  64. Top 12 Cloud GPU Providers for AI and Machine Learning in 2025,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runpod.io/articles/guides/top-cloud-gpu-providers
  65. Can I use NVIDIA A100 or H100 GPUs on Alibaba Cloud for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massedcompute.com/faq-answers/?question=Can%20I%20use%20NVIDIA%20A100%20or%20H100%20GPUs%20on%20Alibaba%20Cloud%20for%20machine%20learning%20workloads?
  66. Elastic GPU Service - Alibaba Clou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alibabacloud.com/product/gpu
  67. Compare Hyperbolic vs. Tencent Cloud GPU Service in 2025,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slashdot.org/software/comparison/Hyperbolic-vs-Tencent-Cloud-GPU-Service/
  68. Cloud GPU Servers for AI: What You Need to Know in 2025,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hyperstack.cloud/blog/case-study/cloud-gpu-servers-for-ai-what-you-need-to-know
  69. Computing Instance - Tencent Clou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tencentcloud.com/document/product/560/19701
  70. H100 Tensor Core GPU - NVIDI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nvidia.com/en-us/data-center/h100/
  71. NVIDIA A100 Price in 2025 - DGX A100 vs. H100 vs. RTX 4090,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directmacro.com/blog/post/nvidia-a100-in-2025
  72. Huawei Challenges Nvidia’s AI Dominance with New Chip - HPCwir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hpcwire.com/2025/04/29/huawei-challenges-nvidias-ai-dominance-with-new-chip/
  73. Compare Compute with Hivenet vs. Huawei Cloud ModelArts in 2025,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slashdot.org/software/comparison/Compute-with-Hivenet-vs-Huawei-Cloud-ModelArts/
  74. Will Huawei’s New AI Chip, Ascend 910D, Rival Nvidia? | AI Magazin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aimagazine.com/articles/will-huaweis-new-ai-chip-ascend-910d-rival-nvidia
  75. Why Huawei’s New AI Chip Isn’t a Global Threat to Nvidia—Ye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tecknexus.com/why-huaweis-new-ai-chip-isnt-a-global-threat-to-nvidia-yet/
  76. Compare Huawei Cloud ModelArts vs. NVIDIA RAPIDS in 2025 - Slashdo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slashdot.org/software/comparison/Huawei-Cloud-ModelArts-vs-NVIDIA-RAPIDS/
  77. Huawei reportedly to trial new AI chip to rival Nvidia - Fierce Network,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fierce-network.com/cloud/huawei-reportedly-trial-new-ai-chip-rival-nvidia
  78. What Is Multicloud? | Microsoft Azure,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azure.microsoft.com/en-us/resources/cloud-computing-dictionary/what-is-multi-cloud
  79. Why Hybrid Cloud for Small Businesses is the Best Option in 2025,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steadfastsolutions.com.au/insights/why-hybrid-cloud-for-small-businesses-is-the-best-option/
  80. AI and Hybrid Cloud Infrastructure: Crafting a Scalable IT Strategy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arionresearch.com/blog/ow4llblb08yiltdico9e4905i697t9
  81. How Can Businesses Secure Hybrid Cloud Environments? | CS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cloudsecurityalliance.org/articles/hybrid-cloud-security-top-challenges-and-best-practices
  82. What Is Hybrid Cloud Management? | IBM,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ibm.com/think/topics/hybrid-cloud-management
  83. www.ijfmr.com,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ijfmr.com/papers/2025/1/36056.pdf
  84. How to Overcome Cloud Complexity Challenges & Simplify Clou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tierpoint.com/blog/cloud-complexity/
  85. What is Multi-Cloud Management? Best Practices and Tools - Miranti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mirantis.com/blog/what-is-multi-cloud-management-best-practices-and-tools/
  86. Cloud adoption is driving success for SMEs | ThinkBusines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thinkbusiness.ie/articles/cloud-adoption-sme-success/
  87. The Business Guide to Cloud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openmetal.io/resources/blog/the-business-guide-to-cloud-infrastructure-as-a-service-iaas/
  88. Innovations in IT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 DivergeI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divergeit.com/blog/it-infrastructure-management
  89. Hybrid Cloud Market Analysis, Growth Trends and Forecasts Report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50513124988/en/Hybrid-Cloud-Market-Analysis-Growth-Trends-and-Forecasts-Report-2024-2025-2030-Surging-Demand-for-Seamless-Interoperability-Between-Cloud-Services-and-Existing-Systems---ResearchAndMarkets.com
  90. What are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 Nutanix,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nutanix.com/info/artificial-intelligence/large-language-models
  91. Best practices for serverless inference | Modal Blo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modal.com/blog/serverless-inference-article
  92. Navigating Deployment of LLMs to Cloud Servers - Waltur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walturn.com/insights/navigating-deployment-of-llms-to-cloud-servers
  93. Simplifying complexity in a hybrid, multi-cloud, AI world • The Register,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5/05/28/f5_adc_application_delivery_security_platform_ai/
  94. Implement RAG while meeting data residency requirements using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aws.amazon.com/blogs/machine-learning/implement-rag-while-meeting-data-residency-requirements-using-aws-hybrid-and-edge-services/
  95. Plan a hybrid and multicloud strategy | Cloud Architecture Center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cloud.google.com/architecture/hybrid-multicloud-patterns/strategy
  96. Bare Metal vs. Traditional VMs: Which is Better for LLM Trainin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runpod.io/articles/comparison/bare-metal-vs-traditional-vms-llm-training
  97. LLMOps in Production: 457 Case Studies of What Actually Works - ZenML Blo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zenml.io/blog/llmops-in-production-457-case-studies-of-what-actually-works
  98. Serverless Computing vs Containerization: A Comprehensive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cloudoptimo.com/blog/serverless-computing-vs-containerization-a-comprehensive-comparison-for-modern-cloud-applications/
  99. Cloud Computing in 2025: Key Strategic Predictions for Enterprise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itconvergence.com/blog/top-strategic-cloud-computing-predictions-for-2025-and-onwards/
  100. Worldwide Public Cloud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Forecast, 2024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my.idc.com/getdoc.jsp?containerId=US50402523
  101. IDC’s Worldwide Public Cloud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Taxonomy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my.idc.com/getdoc.jsp?containerId=US51735424
  102. New Flexera Report Finds that 84% of Organizations Struggle to …,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flexera.com/about-us/press-center/new-flexera-report-finds-84-percent-of-organizations-struggle-to-manage-cloud-spend
  103. 10 Essential Cloud Migration Statistics for 2025 - Pump,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pump.co/blog/cloud-migration-statistics
  104. Multi-Cloud Management: Tools, Use Cases, and Tips - Miranti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www.mirantis.com/blog/what-is-multi-cloud-management-best-practices-and-tools
  105. MLSys 2025 Tuesday 05/13, 访问时间为 六月 4, 2025, https://mlsys.org/virtual/2025/day/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