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High Agency(能动性)

最早看到 High Agency 是苏良。

培养独立自主(High Agency)的性格,其他你想要的一切都会随之而来。

吴军写过类似的观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也隐含这种主张。

歌德:太初有为

一切的开端是行动,然后才有语言。

行为先于思维。任何技能,只有在真实的世界里去使用,才算是掌握了。


Agency 是真正稀缺的认知资源

AK 总结过一句非常猛的话:

主观能动性 > 智力。

我过去几十年在直觉上都错了,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对于智力的普遍崇拜、各种娱乐/媒体的影响,以及对智商等的过度痴迷所导致的。其实,“能动性”比智力要强大得多,也更加稀缺。你在招聘时是否在寻找能动性?我们在教育时是否注重能动性?你是否在以 10 倍的能动性去行动?

Grok 对“能动性”的解释相当接近:

“从人格特质的角度来看,能动性指的是个人主动采取行动、做决策,以及对自身行为和环境施加影响的能力。它强调的是主动而非被动——拥有高能动性的人不会让生活随意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会努力去塑造生活。可以把它视为自我效能感、决心以及对自己人生负责感的综合体。

拥有强大能动性的人往往会设定目标,并且在面对障碍时依然自信地追求这些目标。他们会说‘我会想办法解决’,然后真的去做。而能动性较弱的人则更像是自己人生中的乘客,等待外界力量(比如运气、他人或环境)来决定下一步该怎么走。

能动性和自信或野心并不完全相同,但可能会有交叉。能动性是一种更内在、更安静的力量——它是一种‘你能采取行动’的信念,加上贯彻到底的意志力。心理学家通常把它与“控制点”这个概念联系起来:高能动性的人更倾向于内部控制,觉得自己可以掌控命运;而能动性弱的人则更倾向于外部控制,觉得生活是‘降临’在自己身上。”

换句话说:

你是人生的乘客,还是驾驶员?

(掌控感 = 来自脚下的步频)


人类的认知闭环:行动才是最终那一拍

太初有为。

2023 年的 AI 还得靠精准的 prompt,要求你能清晰表达需求,否则回答可能惨不忍睹。后来 AI 越来越强,现在你随便丢几个词,逐步追问,就能得到你想要或喜欢的答案。

我之前看到卓克的一篇文章,说语言不是智能,语言只是智能的投影,突然意识到,对“智能”这件事,我过去理解得不够深刻。

人类的认知闭环:感知、认知、决策、行动。

  • 感知:五感天生决定,优化空间不大,听力再好也听不见狗哨。
  • 认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过去的感知在不同时间、空间里调用。
  • 决策:真正拉开差距的关键。大到人生方向,小到买卖股票,每个决策都改变“世界树”的走向。
  • 行动:你不做事,还能做什么?所有的认知和决策,最终都需要一记落地的响指。

我们总说“决策拉开差距”,但很少有人理解得足够深。

决策的重要性,在于它改变了你所处宇宙的枝杈。
一个选择,就把你从这个世界的 A 分支,带到了 B 分支。

而“行动”,是你是否真的跳过去、是否真的进入那个世界的唯一验证方式

你可以构建再多可能性图谱、模拟再多选项,只要你没动手、没下场,那一切都还在虚空中。

决策是你脑中的多线程模拟,
行动才是你选择启动哪个进程。
(现实不读草稿)


太初有道 vs 太初有为

歌德在《浮士德》中借梅菲斯特之口,说出一句反叛之语:

Am Anfang war die Tat.
太初有为。

这其实是对《圣经·约翰福音》里“太初有道”(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的回应与反击。

语言是神的起点,但行动是人的开始。

我们常常沉迷于表达、语言、框架,但真正改变世界的,是「去做」。

“做”才是动词里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