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
发表于|更新于|随想
|总字数:339|阅读时长:1分钟
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
生活中绝大部分事情,其实都可以浓缩为简单的一句话:
- 投资不过是「低买高卖」。
- 成长无非是「日拱一卒」。
- 自由来自于「自律给你自由」。
- 商业的本质永远是「信任」。
- 财富定律不过是「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
- 风险规律即是「能力边界外的任何机会都是陷阱」。
可惜的是,这一句话并非静态的真理,而是动态的、实践驱动的。你会发现,若你脑海中缺乏相关的概念和背景,无论上下文再多、再详细,也需要漫长的时间去亲自摸索、领悟。
那些说「几分钟教会你 XX」的人,永远不要相信,120% 都是骗局。真正的知识需要靠持续不断的实践,在无数次真实体验后,才会在某个瞬间豁然开朗,产生那种强烈的「顿悟时刻」。
一本书,一万页,不过是单向流动的信息;唯有自己亲历的经验与深刻的反思,才能把这简单的一句话真正刻进你的生命里。
当你终于懂得了这句话,你也才真正拥有了它背后浩如烟海的隐性知识网络。
这一句话,才是真传。
文章作者: Daniel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既往不恋!
相关推荐

2025-05-26
Naval Ravikant 与Chris Williamson 的3小时深度访谈|核心观点梳理
Naval Ravikant 核心观点梳理核心主题与分层阐述幸福 (Happiness) 定义与本质 (Definition and Essence) 幸福是满足于你所拥有的东西。 幸福基本上就是对你所在之处感到满意。 不希望事情与现状不同。 不觉得当下有任何缺失。 不需要外部的改变来维持当前的积极状态。 这与渴望从外部世界获得某些东西来维持当前积极状况是相对的。 意识是体验一切的基础层,它是相对静态的,而身心等都是非真实的,在这些瞬变的事物中寻找稳定就像沙堡会坍塌。 人生如何展开取决于你如何诠释经历。 更好的方式可能是不做任何诠释,只是允许事情发生,即使会有诠释,也只将其视为可以放下的事物。 幸福与成功的对比 (Happiness vs. Success) 成功来自不满足。 成功是否值得,作者表示不确定,认为这个说法可能是很久以前在特定情境下提出的。 实现你想要的、满足物质需求是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不想要东西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形式,不想要东西就像拥有它一样好。这是像第欧根尼(Dioynes)那样的另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哪种道路更有效尚不确定,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成功...
2024-01-15
Fragments of 2 years
Memos 见识远远大于学识 我有个同学说:“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是一个不断收敛的模型,你不可能完全认识这个世界,但是随着时间/年龄/阅历的增长,你的模型会越来越收敛,更接近于真实世界。”这有点像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另外 GPT 的大思路是通过生成来获取世界模型的压缩表示。 人生的选择就是要顺势而为,顺为顺为,顺势而为,反对任何形式的吃苦文化。最简单的,把握住时代的脉络和趋势,选中顺风的环境,顺势而为,心态是积极的,步伐是向前的,所有合力都是正向的。老打逆风,很容易丧失掉信心。 算法,抽象,有限状态机 人生要空杯,放空了自己,才有地方接纳新事物,定时清理旧东西,整理电脑 “我想通过这些简单链接的方式,为我的读者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中自己找食吃,而不需要依赖我,这才是我想给大家带来的东西。我不知道,我的那些推荐文章,有没有让你看到了一个很广阔的世界,在那里,每天都在产生很多最新、最酷、最有营养的一手信息,而不是被我或他人消化过的二手信息。““我在很多的场合都提到过,基础知识和原理性的东西是无比重要的。这些基础知识就好像地基一样,只要足够扎实,就要可以...

2025-04-08
《伪人:如何识别不像人的人》
这个时代从不缺乏人形,却越来越缺乏“像人”的人。 我称那些表面看起来像人,会说话、能行动,但完全不做像人该做的事的存在为:伪人。 他们不是机器人,也不是 AI,他们往往活在我们身边。 他们可能是同事、是领导,是路人,是你想要信任、却总感到哪里不对劲的人。 不是每一个能力差的人是伪人,伪人的特征不在于“差”,而在于违背人类的基本合作、共情、诚实与成长的底线。 一、伪人的主要特征1. 会说话,但没信息他们说很多话,开很多会,群聊里最活跃,但你发现他们从不输出有用内容,不明确问题、不提供方案、不承担责任。 2. 能行动,但不落地他们看起来很忙,但从不推进任何关键节点。安排会议不设目标,抛出任务不跟进,不做决策,也不参与结果。 3. 拒绝协作,不懂共情他们眼里没有“我们”,只有“我”。永远在找借口甩锅,对别人的困难视而不见,甚至用“制度”“流程”来掩盖自己的冷漠。 4. 表现正常,但无内核他们学历不错,简历漂亮,话术熟练,像个训练有素的职业人。但你与他共事一天,就会觉得:“这人到底有没有灵魂?” 二、为什么要识别伪人?因为他们会消耗你的信任、时间与情绪。他们是团队的黑洞,是组织运行的流沙...
2024-10-06
为什么读书要读5678遍?|paul graham(GPT 翻译实验)
文章:how you know作者:paul graham翻译:gpt-4o, @howie.serious(排名有先后,AI 翻译的实验) 转载自@howie_serious 书籍要看很多遍,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觉得应试教育会让这个变得有些羞耻。另外不必要读“经典”,像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面使用的微分积分表达式都不同,英文的意义也不同,除非为了研究物理学的历史变迁,思想家的手稿,学习经典知识大可从最新的资料出发。 I’ve read Villehardouin’s chronicle of the Fourth Crusade at least two times, maybe three. And yet if I had to write down everything I remember from it, I doubt it would amount to much more than a page. Multiply this times several hundred, and I get an uneasy feeling when I...
2025-06-20
从「稍后阅读地狱」到 AI 共创 — 一个工程师的信息演化之路
我们不是要记住所有信息,而是要让信息替我们生长。 1 背景:疯狂收藏链接的年代手机让信息像潮水一样扑面而来。我们像仓鼠一样往收藏夹里塞链接、播客、PDF,幻想「以后用得上」。结果?杂物间越来越挤,内疚感越来越重,读不完的“稍后阅读”像是数字时代的赎罪券。 我曾是这种数字苦行僧,直到我想通一件事:收集是控制欲,演化才是创造力。 2 四步旅程:让想法自己「活」起来Step 1 — 种子 Seed |灵光一闪,抓住就丢 Voicenote:通勤地铁上,一个词突然扎进脑子:「信任边界」。 没有笔,也没空细想,就用语音随手一丢。 Step 2 — 灌溉 Water |不刻意连接,只做收集动物 X → Readwise:几天后刷到一条推文:API 合约 = 信任机制。心头一震,立刻高亮。 并没有刻意去回忆之前的录音。这只是一次随机灌溉。 Step 3 — 催化 Catalyze | AI 是我的思想合伙人 打开 Notion,两个碎片躺在灵感池页面里。 丢给 Gemini,问它: 「API 合约和人际信任,有啥深层共鸣?打个比喻」 回答:「就像婚前协议,不是不信任...

2024-02-15
推荐5场人工智能主题演讲
最近学习 AI 相关的知识,看到快刀广播站推荐的 5 场人工智能主题的演讲。 这个主题都是通识类的,旨在把复杂的事情说的简单,使用了费曼技巧。 AI isn’t the problem — it’s the solution @Andrew Ng 吴恩达在 TED 的演讲,他更想当一个 ai 的拉拉队而不是批评者,面对人们对于 ai 的担忧,他说 ai 还在发展,现在工程上的问题还很多,期待集思广益,期待整合 ai,整合人类智能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个是让人们失业的问题,吴军的《智能时代》也说过,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让一部分旧产业失业,然后诞生一些新的产业。吴恩达举了一个放射科医生的例子,“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放射科医生,但使用人工智能的放射科医生将取代不会使用人工智能的放射科医生” AI won’t replace radiologists, but radiologists that use AI will replace radiologists that don’t.” 下面使用bibigpt做的总结【BibiGPT】AI 课代表一键总结:AI isn’t the p...
评论
WalineGitalk
公告
2025我即将步入人生中最富裕、最平衡、最成功的时期。我天生就容易招来好运,而且我不仅拥有财富,而且财富还多多。我允许自己繁荣昌盛,我有能力打造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