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lections on OpenAI|对 OpenAI 的反思 译介|Part Ⅱ
由于原文太长,所以这次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原文翻译,第二部分是我的介绍和评论。
原文链接:https://calv.info/openai-reflections
原文发表于 2025-07-15,作者网站 calv.info
我的翻译链接:https://deusyu.app/posts/openai-reflections-1/
介绍与评论
Calvin French-Owen 是 Segment 的联合创始人兼 CTO,在 MIT 读书时就开始创业。
- Segment 是一家 客户数据平台(Customer Data Platform, CDP),帮助企业收集、整合并路由用户数据。公司创立于 2011 年,并于 2020 年被 Twilio 以 32 亿美元收购。
换句话说,Calvin 在加入 OpenAI 之前就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他选择再度出发,不是为了“下一桶金”,而是为了参与一场更大的事业——见证并推动 AGI 的到来。
他的这篇《Reflections on OpenAI》,不是一个旁观者的议论,而是一位经历过 从 0 到 1、从 1 到 100 的创业者和工程师的深度思考。也正因为如此,他对 OpenAI、Anthropic、Google 三巨头的基因划分,带有一种“过来人”的洞察:既理解技术难点,也能看清组织命运。
看着快刀青衣已经总结了这封信几个”反常识观点“:
- OpenAI 内部几乎不用邮件,一切都在 Slack 上
- 没有产品路线图,自下而上做研发
- 3000 人公司还能闪电决策
- 让 GPU 成本压倒一切
- 用兴趣来分配工作
我与第一条的共鸣:异步 vs 实时
对于第一条,其实有点像国内互联网的工作方式。我曾在外企工作,一般就是“微软套件”:Microsoft Teams + Email。IM 用 Teams,审批类走邮件,通常等上半天是常态。很多人把这种流程称为“WLB”,也确实是某种节奏的体现。
国内互联网是另一个极端。IM 工具一般用飞书、钉钉、企业微信、Kim,直接 DM,甚至直接 Call。我个人非常不喜欢后者:除非公司快倒闭,否则不要轻易打扰别人实时注意力。
异步,是高级协作的标志。
另外就是——那些习惯用语音沟通的人,往往不是因为懒,而是写不出来。一件事如果说不清楚,写下来只会更混乱。很多人正是因为结构化表达能力差,才选择语音来遮掩混乱。
所以我常说:
有些人菜,不是只菜在技术,而是菜在思维 —— 技术和表达,一样都菜。
不是“用了语音才菜”,而是“因为菜,才只能用语音”。
第二与第三条:从涌现到太初有为
第二条和第三条,实际上揭示了 LLM 成长的核心机制:涌现(emergence)。
也就是说——你无法提前计划 LLM 会带来什么突破,只能用递归、实验、自下而上的方式去逼近它。
我第一次真正理解“涌现”,是在 KK 的《失控》里。那本书让我意识到:复杂系统中最强的秩序,往往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放任出来的。
这种组织模式有两个关键特征(也和快刀青衣提到的完全一致):
- 决策权集中在少数真正懂技术的人手中
- 公司文化鼓励“先做再说”,而不是“先讨论再做”
所有“路线图导向”的组织,最终都会走向瓶颈。因为你永远画不出未知的地图。
真正的研发突破,往往来自非计划。
这就是我常说的——
太初有为,而不是太初有道。
如果用传统 B2B 路线图做法来养一个 LLM,你很可能会提前限制它能“长多高”。这就像试图用 Excel 预测一棵藤蔓会爬到哪堵墙上。
第四条:GPU 成本 ≈ 真正的秩序锚点
OpenAI 有个极端但有效的成本观念:一切都换算成 GPU 成本。
原文打了一个绝妙的比喻——Codex 的一个小功能,其 GPU 成本就相当于 Segment 创业时期全公司基础设施的开销。传统公司纠结打印纸、水和差旅费;OpenAI 则把一切预算简化为一个问题:
这件事,用多少算力?
当 GPU 成本压倒一切,其他预算都变得无关紧要。这就像你花几千万买了套房子,还在犹豫要不要买个 50 块钱的垃圾桶——不值得关心。
这不是挥霍,而是秩序。
这不是不算账,而是只算关键账。
OpenAI 把资源配置的问题简化成一个核心原则:
一切围绕主导成本优化,一切技术决策为算力服务。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GPU 成本”。
它可能是人力,也可能是注意力,也可能是获客成本。
你唯一该死死盯住的,不是会议纪要、也不是差旅审批,而是:你的主要资源在燃烧哪里?
类比到个人也一样:
你的“GPU 成本”,就是时间 + 注意力。
不是所有事都值得你认真。
更重要的是,有些事根本不值得你知道它发生了。
搞清楚主耗资源点,搞清楚你真正的成本锚点,然后:
围绕它设计一切,其他的都别管。
第五条:兴趣 ≈ 最真实的调度器
在 OpenAI,项目不是靠计划推动的,而是靠**兴趣 + 技术诱饵(nerd-sniping)**触发的。
很多研究项目的起点,只是某个研究员盯上了一个技术难题,然后就开始做了。
没人分派任务。也没人等排期审批。真正吸引人的 idea,会自然地把人聚过来。
甚至连“管理”也不太存在:
你是你自己的 PM、你的 EM、你的 mini CEO。
你会看到这样一种运作方式:
某个项目突然显示出希望,周围自然就会冒出一撮人围上来,把它推进成产品。
谁都没有“被分配”过来,但大家都觉得:这事值得干一把。
最后一节:什么样的人,会再次出发?
一位早已财富自由的大佬,本可以过着惬意的半退休生活。
但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他果断出山,投身其中。
让我想起那句话:
总有些事,高于其他。
而与某些印度成功人士不同:
有些人成功后热衷讲成功学,有些人开始教量子力学,有些人沉迷复读“何不食肉糜”。
而硅谷的许多大佬,早已跳出人类躯壳,思考的,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