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关系:理解权力与资源分配的万能钥匙
一、从西汉政治说起:集团博弈是个伪命题
历史叙事中,我们习惯用”集团对抗”来理解权力斗争——外戚集团、宦官集团、儒臣集团围绕皇权的博弈。但这种框架可能从根本上误解了权力运作的本质。
熊师给出了一个更犀利的分析框架:
用”集团”来理解当时的权力博弈,虽然会很顺手,但其实不是很恰当。
他举了个现代例子:996 加班看似是资本家集团 vs 劳工集团的对抗,但实际上,劳工的待遇不取决于资本家,而取决于供求关系。
黑死病杀掉了一半欧洲人口,劳动力奇缺,即使国王下令禁止涨工资,市场还是让劳工坐地起价。为什么?因为供不应求。
真正的竞争发生在同类之间
熊师指出:
- 资本家和资本家你死我活(商场如战场)
- 劳工和劳工压价上岗(内卷竞争)
- 就像学校里,和你竞争的永远是同学,不是老师
回到西汉:
- 外戚家族之间为独占皇后/太后位置血拼(王氏 vs 霍氏)
- 宦官个体为争宠互相倾轧(石显 vs 弘恭)
- 儒臣士人为官位党同伐异(党锢之祸)
所谓”三大集团对抗”,往往是事后叙事的简化。真正的权力格局由供求关系决定。
皇权的真正困境
皇帝是需求方:
- 需要血缘合法性(外戚提供)
- 需要私人执行力(宦官提供)
- 需要治理技术(儒臣提供)
当供给被垄断、需求是刚性时:
- 外戚因血缘垄断供给 → 皇帝幼弱时供不应求 → 坐地起价 → 王莽篡汉
- 宦官的生理特征(无后代)成为优势供给 → 东汉皇帝过度依赖 → 党锢之祸
- 儒生垄断意识形态生产 → 帝国对合法性论述有刚需 → 即使皇帝不喜欢也得用
改革为什么总是失败?
因为需求是结构性的,只要皇权需要这些功能,就必然产生依赖。需求方(皇帝)本身就是结构的一部分,无法真正”摆脱”供给方。
二、供求框架的现实映射:老中的三大困境
核心命题:中国的很多问题是分配问题——极少数赵家人控制了大多数资源,导致供求关系失衡。
从这个角度看三个典型案例:
1. 畸形的婚恋市场
供求失衡的表现:
- 性别比失衡(出生时的人为干预)
- 婚配资源的阶层垄断(彩礼、房产作为准入门槛)
- 优质配偶资源被顶层垄断性消费(二奶、小三现象)
结果:
- 底层男性完全出局(”剩男”)
- 中层陷入军备竞赛(天价彩礼、六个钱包)
- 女性被物化为”稀缺资源”参与定价博弈
本质: 不是”拜金”或”道德滑坡”,而是当基本需求遇到供给短缺+分配不均时,价格(成本)必然飙升。
2. 单向提款机:中国股市
供给侧垄断:
- 上市资格由权力部门控制
- 大股东/国企随意增发、减持、质押
- 退市机制形同虚设,垃圾股长期占据资源
需求侧困境:
- 资本管制 → 居民储蓄无处可去
- 房地产收紧后 → 被动引导入市
- 散户永远是”接盘侠”(信息不对称+制度性劣势)
本质: 这不是”市场”,而是权力控制的资源分配管道——供给方(有权力背书的主体)持续从需求方(散户)抽血。
3. 财富再分配机器:房地产
供给侧垄断:
- 土地供应由政府垄断(招拍挂)
- 房企和地方政府形成利益共同体
- 限购、限售人为制造稀缺性
需求侧被绑架:
- 教育、医疗、户籍与房产绑定 → 刚需属性
- 通胀预期+货币超发 → 资产保值需求
- 房贷制度:让中产阶级用 30 年劳动为银行/地方债打工
结果:
- 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畸形(40-50 倍)
- 年轻人被迫”六个钱包”
- 实体经济被虹吸(资金流向土地而非创新)
三者的共同机制
| 领域 | 供给方垄断 | 需求方困境 | 结果 | 
|---|---|---|---|
| 婚恋 | 性别比失衡+阶层壁垒 | 刚性生理需求 | 底层出局,中层内卷 | 
| 股市 | 上市资格+大股东特权 | 资本管制+储蓄贬值 | 散户被收割 | 
| 房产 | 土地垄断+政策绑架 | 教育医疗绑定 | 全民负债,财富集中 | 
核心手法:
- 人为制造稀缺(土地、上市资格、性别比)
- 绑定刚需(教育、养老、婚配)
- 阻断替代选项(资本管制、户籍制度、道德捆绑)
2.5、Alpha 洞见:权力的本质是定义”稀缺性”
到这里,我们需要停下来追问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谁在定义”供”与”求”?
我们上面出色地描述了供求失衡的结果,但还需要更聚焦于失衡的原因。
健康市场 vs 被操控的伪市场
在健康市场中,供求关系是自然博弈的结果:
- 黑死病导致劳动力短缺 → 工资自然上涨
- 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 → 商品价格自然下降
- 消费者偏好改变 → 市场供给自然调整
但在我们描述的所有场景(西汉、婚恋、股市、房产)中,供求关系本身是被权力扭曲和定义的。
权力的真正武器:制造稀缺性 + 建构刚需
西汉:权力定义谁是”合法供给”
- 皇权定义了谁的血缘(外戚)是合法的
- 皇权定义了谁的忠诚(宦官)是可信的
- 皇权定义了谁的知识(儒臣)是正统的
现代中国:权力的双重操控
供给侧操控:制造稀缺
- 房产:通过土地拍卖制度人为限制供给
- 股市:通过上市审批控制”优质资产”的供给
- 婚恋:通过计划生育政策扭曲性别比
需求侧操控:建构刚需 ← 这是更隐蔽的控制
- 真正的刚需只有”吃喝拉撒睡”,但权力通过叙事让你相信:- 房产是刚需(实际上:租房也能活,但户籍、教育、婚恋市场都绑定了房产)
- 婚姻是刚需(实际上:单身也能活,但养老焦虑、社会压力、传宗接代叙事让你恐惧)
- 名校教育是刚需(实际上:不上学也能活,但”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焦虑被无限放大)
- 医疗是刚需(某些是真刚需,但很多是被过度医疗化、被焦虑营销建构出来的)
 
双重绞杀的完美闭环:
- 供给侧:人为制造稀缺(土地、上市资格、性别比)
- 需求侧:叙事建构刚需(恐惧营销、社会压力、制度绑定)
- 阻断逃逸:切断替代选项(资本管制、户籍壁垒、道德绑架)
当你既不能改变供给,又相信这是刚需时,你就完全被困在这个系统里了。
颠覆性结论:双重操控下的伪市场
所谓的”供求关系”,在这里已经不是一个客观的经济规律,而是权力者手中的统治工具。
它的作用不是描述市场,而是双重塑造市场:
供给侧: 定义什么是”稀缺”来控制资源分配
需求侧: 定义什么是”刚需”来绑架民众
逃逸阻断: 定义什么是”合法”来排除替代选项
这解释了为什么”市场调节”总是失效:
- 不是市场不灵,而是根本没有真正的市场
- 不是供求失衡,而是供求关系的两端都被操控
- 不是资源不足,而是供给被限制,需求被制造
叙事的力量:最廉价的统治工具
更可怕的是:需求侧的操控成本几乎为零。
- 制造稀缺(供给侧)还需要政策执行成本
- 但建构刚需(需求侧)只需要:媒体宣传、社会压力、恐惧营销
案例对比:
| 控制方式 | 成本 | 效果 | 
|---|---|---|
| 限制土地供应 | 需要行政执行 | 中等,容易引发不满 | 
| 让人们相信”没房=失败者” | 几乎为零(媒体+社会舆论) | 极强,人们自我驯化 | 
| 限制上市资格 | 需要审批机制 | 中等,专业投资者会绕过 | 
| 让人们相信”不投资=贬值” | 几乎为零(恐惧营销) | 极强,散户自愿入场 | 
你看,最高明的控制不是让你做不到,而是让你自己相信你必须这么做。
从”失衡”到”操控”的认知跃迁
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改变了我们对问题的定义:
传统叙事: “市场失灵了,需要调节”
→ 这暗示问题是技术性的,可以通过政策微调解决
真实情况: “这是一个被精准操控的伪市场”
→ 这揭示问题是结构性的,调节者本身就是操控者
这意味着:
- 改革不会来自内部(改革者是既得利益者)
- 个人抗争注定失败(你在对抗规则制定者)
- 唯一有效的策略是逃离这个系统
三、个人突围:逃离操控,更要逃离叙事
既然我们面对的是”供需两端都被操控的伪市场”,那么真正的突围有两个层次:
第一层:空间突围——去权力鞭长莫及的市场
第二层:认知突围——识破被建构的”刚需”叙事
为什么认知突围更重要?
如果你相信”没房=失败者”,即使去了美国也会陷入同样的焦虑。
如果你相信”不结婚=不完整”,换个国家也只是换个牢笼。
真正的自由是:认清什么是真正的刚需(吃喝拉撒),拒绝被制造的焦虑。
具体策略:双重逃离
下面的策略不仅是”去哪个市场”,更是”如何重新定义需求”。
策略一:婚恋 → 外国人 OR 不婚
空间突围(去更健康的市场):
- 打破性别比失衡的封闭市场
- 绕过”彩礼-房产-户籍”的捆绑销售
- 在某些国家/地区,婚恋观念更平衡
认知突围(质疑刚需叙事):
- 婚姻真的是刚需吗?单身也能活得很好
- “传宗接代”是真需求还是被建构的焦虑?
- 不婚不育的最大敌人不是孤独,而是社会压力和叙事恐吓
不对称优势:
- 当大多数人困在”必须结婚”的叙事中时,你退出了这个军备竞赛
- 当大多数人为婚房掏空六个钱包时,你有了其他选择
策略二:投资市场 → 美股
供求关系的质变:
- 严格退市机制(垃圾公司会被清除)
- 信息披露规范(SEC 监管)
- 做空机制存在(价格发现更有效)
- 散户和机构在规则面前相对平等
不对称优势:
- 人民币资产的对冲
- 参与全球最优质企业的成长
- 汇率贬值风险的天然对冲
策略三:资产配置 →BTC 等 OR 拒绝资产焦虑
空间突围(去去中心化的市场):
- 供给透明且有限(2100 万枚硬顶)
- 需求全球化(不受单一主权国家操纵)
- 去中心化(没有”央行”随意印钞)
认知突围(质疑刚需叙事):
- “不投资就贬值”是真理还是恐吓营销?
- 财务自由是真需求还是被制造的永恒焦虑?
- 简朴生活(降低物欲)vs 资产增值焦虑,哪个更自由?
不对称优势:
- 当大多数人困在”必须理财”的焦虑中时,你可以选择极简主义
- 当大多数人追逐资产增值时,你可以用 BTC 对冲系统性风险
- 真正的财富自由是:需求降到足够低,而不是资产涨到足够高
不对称优势的本质:认知差距
信息不对称:
- 大多数人困在”国内市场唯一论”的认知牢笼
- 语言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成为护城河
流动性不对称:
- 资本管制对大多数人是枷锁
- 但对有能力/资源的人,反而是”套利窗口”
制度不对称:
- 国内制度的扭曲创造了”逃离溢价”
- 外籍身份、海外资产有隐性价值
认知不对称(最重要):
- 大多数人相信被建构的”刚需”(房子、婚姻、投资)
- 少数人识破了叙事,重新定义了”什么是真正必需的”
- 真正的不对称优势不是你去了哪里,而是你摆脱了多少被制造的焦虑
极简主义作为终极武器:
- 当权力通过”制造需求”来控制你时
- 降低需求就是最彻底的反抗
- 需要的越少,越难被控制
四、悲剧的终章:个人理性与集体困境
策略的边界
适用人群:
- 有一定经济基础(能承担试错成本)
- 有信息获取能力(语言、认知)
- 有行动力(克服惯性和心理障碍)
但这揭示了一个悖论:能够”用脚投票”本身就是一种特权。
历史的回声
这和西汉晚期何其相似:
- 豪强大族通过土地兼并、人口隐匿逃避赋税
- 普通农民承担更重负担
- 能逃离的人逃离了,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 最终导致王莽改制和社会崩溃
最讽刺的现实
个人策略是理性的——在既定规则下最大化个人利益
但它也是悲哀的——个体只能逃离,无法改变规则
结果:
- 有能力的人逃离扭曲市场 → 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的劣化
- 无法逃离的人承受更大压力 → 陷入恶性循环
- 系统变得更加不公平 → 直到崩溃
结语:权力的双重操控与个体的双重逃离
供求关系这个分析框架的价值在于:
- 第一层:它让我们看清结构性问题不是道德问题
- 第二层:它让我们明白供求关系本身可以被操控
- 第三层:它揭示了权力的本质是定义稀缺性的能力
- 第四层:它暴露了更隐蔽的控制——通过叙事建构”刚需”
从西汉到当代,权力运作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
供给侧: 定义什么是”合法”(血缘、知识、资格)、制造什么是”稀缺”(土地、上市名额、性别比)
需求侧: 建构什么是”刚需”(教育、医疗、婚配)、制造什么是”恐惧”(不买房=失败者、不结婚=不完整、不投资=贬值)
真正的刚需只有”吃喝拉撒睡”,其他都是被叙事建构的。
个体的双重逃离
空间逃离: 去权力鞭长莫及的市场(外国婚恋市场、美股、BTC)
认知逃离: 识破被建构的需求叙事,降低欲望,拒绝焦虑
真正的解决方案需要打破权力对”稀缺性定义”和”需求建构”的双重垄断——但这已经超出了个人能力范围。
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做的是:
- 识别哪些市场被操控了
- 识别哪些需求是被制造的
- 寻找权力鞭长莫及的空间
- 最重要的:降低需求,摆脱被建构的欲望
当越来越多聪明人选择这条路,留下来的系统会更加脆弱——这是个人理性导致的集体困境,也是历史周期律的微观写照。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押韵。
每个时代的权力都在重新定义稀缺性,都在建构新的”刚需”叙事。
每个时代的聪明人都在逃离这种定义,都在识破这些叙事。
西汉的豪强大族逃离了赋税,但系统崩溃了。
我们这一代人能否逃得更远?
不取决于你去了哪里,而取决于你摆脱了多少被制造的焦虑。
人活着只需要吃喝拉撒睡。权力让你相信你还需要房子、婚姻、投资、成功。
识破叙事,就是自由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