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间下的唯一专注度原则
1. 从一张健身卡说起
今天办了张健身卡。
教练问我:“一周来几次?”
我说:“三次。”
店长在旁边补一句:“四五次比较好。”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他们比我更相信我的潜力。
但这并不是讽刺。卡是不限次的,他们也没硬推,只是希望我多来点,看到改变。
他们押我能成,我押自己能坚持。我们都想看到那个更好的版本。
2. 我知道自己是什么人
我不是那种对自己下得了狠心的人。
我更相信概率、ROI,也更在意“这件事能不能成”。不成就不强求,我习惯把路铺平,再往前走。
健身一直对我很难。跑步能坚持,是因为有人陪;健身就太孤独了。
以前在快手,偶尔和同事一起“划水式”练练;现在是真正孤身上阵。
说白了,就是被骂几次身材不好,想改改自己。但我清楚那些能发身材照的人背后有多难。
所以这次我换个思路:不拼狠劲,拼长期概率。
3. 真正的问题
这几年我越来越确定一件事:
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只能专注于一件真正重要的事。
同一时间,你要上班、写 AI 项目、研究新东西,还想健身、社交、恋爱。
结果是注意力被撕成五份,哪一份都不够深。
我请教练,不是因为我多有毅力,而是因为我知道——
花钱,是在买到场率;请教练,是在外包决策。
不是我变懒了,而是我终于承认:
我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只能把注意力给一个对象。
4. 人脑的单线程现实
学习需要开放,吸收新知;
应用需要聚焦,精准输出;
创造需要发散;
打磨需要收敛。
这些状态的切换,是有代价的。
每切一次,就得重新加载目标和规则。能量,不是花在“难”,而是花在“切”。
所以最聪明的策略,是减少切换。
承认自己是单线程生物,并不丢人——那是一种清醒。
5. 为什么需要外部系统
老师、导师、体系、教练,它们的本质作用其实只有三点:
- 分担认知负荷:你专注创造,他们负责纠错;
- 提供外部记忆:不用把所有规则都装在脑子里;
- 设置检查点:帮你复盘,而不是让你实时内耗。
这就是为什么作家需要编辑,运动员需要教练,创业者需要顾问。
不是不够努力,而是——单个大脑做不了两件高质量的事。
6. 人类的策略
真正的自律,不是逼自己在同一时间干五件事。
而是学会用系统、规则、AI、甚至金钱,去换取稳定的执行环境。
把珍贵的专注力,用在最需要深度的地方。
把决策、计划、监督这些耗注意力的部分,外包出去。
这不是逃避,而是成熟。
7. 结语
所谓“全能”,是个谎言。
那些看起来特别自律的人,要么生活极简,要么背后有一整套隐形系统在支撑。
我们能做的,就是——
诚实面对自己的局限,
用系统弥补人脑的单线程,
在同一时间,只专注一件真正重要的事。
这次健身,我不押意志力。
我押概率,押系统,押那个靠谱的教练。
试试吧。